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加快一体化布局

2022年04月12日   来源:中国证券报 李嫒嫒   
 

日前,特斯拉CEO马斯克称:“锂的价格已经达到了疯狂的程度,特斯拉可能会直接大规模进入锂矿开采或提炼业务。”数据显示,锂价在过去一年累计上涨490%。

为保障动力电池供应链稳定及成本优势,包括比亚迪、大众汽车、“蔚小理”等车企纷纷向上游延伸布局。同时,上游企业也积极向下游渗透。业内人士表示,上下游联动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的主要方向。

向上游进军

上海有色网数据显示,国内电池级碳酸锂4月11日报价为50万元/吨,今年以来累计上涨近80%。

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成为车企发展的“拦路虎”,于是其纷纷向上游渗透,加快一体化布局。

马斯克日前称,特斯拉可能会直接大规模进入锂矿开采或提炼业务。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特斯拉自2021年底以来已启动多轮涨价,仅今年3月特斯拉就连续3次上调部分国产Model 3、Model Y车型售价。

具有锂资源、锂电池和整车生产完整布局的比亚迪也在不断向上游进军。盛新锂能3月22日公告称,拟通过定向发行股票的方式,引入比亚迪作为战略投资者,计划募资不超过30亿元,双方将在锂产品领域开展长期合作。盛新锂能承诺,同等条件下优先保障比亚迪的锂盐加工产能;同时,双方在上游矿产资源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寻找优质矿产资源,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业务与技术的深入合作,保障供应稳定。

3月21日,大众汽车(中国)(简称“大众汽车”)与华友钴业、青山集团就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其中,三方拟在印度尼西亚组建合资公司,共同布局镍钴资源开发业务,规划建设规模为年产约12万吨镍金属量的产品和约1.5万吨钴金属量的产品,可满足约160GWh电池所需的镍钴原料供应,建设世界先进的动力电池原料制造基地。

大众汽车还与华友钴业拟设立广西合资公司,将专门从事镍钴硫酸盐精炼、三元前驱体以及三元正极材料生产制造等业务,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锂电材料一体化制造平台。

大众汽车方面表示,上述合作将有助于实现集团电池成本降低30%-50%的长期目标。

2月24日,以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为首的19家企业宣布入股欣旺达,东风汽车集团、上汽集团等老牌车企也一同入局。据悉,欣旺达是一家主攻数码3C锂电池的供应商。业内普遍认为,此举是为了拓展多元化的电池供应商,保障稳定的供应链。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车企向上游进军是为了降低供应链风险,保障及时交付。此外,上游电池原材料供应商对政策依赖度较大,对产能的规划相对保守,面对新能源汽车产销快速增长,有一定的压力。车企向上游产业进军,有助于自身稳定发展。”

抢占锂资源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除车企积极向上游渗透外,电池企业也在加快向上游渗透,抢占锂资源。

比如,亿纬锂能收购金昆仑股权,成立合资公司金海锂业,并与蓝晓科技共同参与西藏结则茶卡盐湖锂资源的开发利用;今年2月,宁德时代子公司四川时代新能源资源有限公司与四川省天府矿业等公司签订合资协议,将加快四川省锂矿资源勘查开发,增加锂资源供给,促进新能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同时,上游锂资源企业也积极向下游渗透,实现上下游优势互补,加快一体化布局。

盐湖股份作为国内盐湖提锂龙头企业,去年与国轩高科达成合作,拟设立合资公司用于生产磷酸铁锂等正极电池材料和储能电池,以期形成稳定的新能源产业链体系。江特电机去年与国轩高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江特电机在宜春丰富的锂矿资源和国轩高科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技术优势及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双方的核心优势,实现上下游优势互补。

乘联会将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预期由480万辆提升至550万辆,预计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达到25%左右。业内人士认为,在如此高销量预期的刺激下,动力电池原材料供需不平衡问题将进一步加剧。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维持高景气度,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下游优势互补显得尤为重要。

张翔表示,目前,全球动力电池均处于供给紧张状态,上游原材料也面临供需失衡,上下游联动实现优势互补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证券报 李嫒嫒)
 

新能源汽车“叒”涨价了,这是为啥?

2022年04月12日   来源:人民日报 徐佩玉  
清明节假期,海妹去了趟比亚迪4S店。虽然前段时间刚刚涨了价,但店里依然人潮涌动。不少消费者表示,“稍一拖延,车就涨了6000元。再不买谁知道会不会继续涨呢”。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20多家车企的近50款新能源车型接连宣布涨价。新能源汽车为何纷纷涨价?来听海妹好好说道说道——

价格涨,销量也涨

3月15日,比亚迪汽车官方发布说明称,受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影响,比亚迪汽车将对王朝网和海洋网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3000至6000元不等。

这是比亚迪汽车进入2022年后第二次宣布涨价。1月21日,比亚迪官方宣布从2月1日起对王朝网和海洋网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1000至7000元不等。

比亚迪2个月内2次涨价,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并不少见。特斯拉Model Y标准续航版本在去年12月31日涨价约2.1万元之后,今年3月再次涨价约1.5万元。理想汽车从4月1日起上调“理想ONE”售价1.18万元。小鹏、哪吒、上汽荣威等车企也接连宣布涨价。

不只是车企,新能源电池厂商也因上游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动态调整了部分电池产品的价格。

海妹注意到,虽然价格一直在涨,但新能源汽车销量也保持了增长态势。像比亚迪的元Plus、理想的“理想ONE”这种热门车型,目前依然销售紧俏。再看最新数据,3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46.5万辆和48.4万辆,同比均增长1.1倍。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消费者接受度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产销已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此前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规模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虽然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挑战,但预计今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原材料价格上涨传导至整车

在汽车市场,历年来降价是主流,为啥这回新能源汽车却纷纷涨价了?

从各大车企发布的涨价声明中可以发现,原材料价格上涨传导至整车是主要原因。

新能源汽车各部件对原材料依赖性较强。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而动力电池的关键原材料碳酸锂去年以来价格一路高涨。市场公开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去年初的6.8万元/吨持续上涨到如今的约50万元/吨,翻了近8倍。尽管由于厂商提前备货等原因,碳酸锂实际成交价格也许没有达到最高市价,但成本溢价依然可观。

原材料扩产周期较长,促使车企上涨的成本短期内难以降下来,继而形成普遍涨价的市场局面。“据了解,动力电池扩产的周期通常需要6至8个月,原材料扩产要1年半,锂矿等矿业需要2年半到3年的时间。原材料的产能不是一下子能提上来的,目前仍然相对滞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说。

在这种情况下,供需不平衡进一步推动车价上涨。先看需求端,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20年的136.7万辆迅速增长到2021年的352.1万辆,翻了近两番。而在供给端,原材料和动力电池供应相对不足。销量的突然增加,会导致芯片供应紧张和新能源电池供应紧张,继而拉高了价格。

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日益成熟,补贴政策逐步退坡。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上涨。

多措并举稳定成本和价格

如何控制原材料大幅涨价,继而稳定新能源汽车成本和价格?

“原材料价格上涨是整个行业需要克服的挑战。”比亚迪有关负责人对海妹表示,“我们建议全面梳理碳酸锂资源布局和产能,增加国内开采量和国外进口量,维护市场供需,稳定价格预期,促进行业健康安全发展。”

加快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据了解,目前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正在不断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处理、形成正极材料的技术也在不断提升。专家指出,随着中国对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的加强和回收体系不断健全规范,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水平将不断提升,有助于释放更多碳酸锂产能,改善供给,推动价格回归正常。

涨价潮开始后,海妹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在某二手车平台上,新能源汽车订车指标被卖到了3000元甚至1万元的高价。倒卖订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对此不少车企已实行订单实名制,不支持私下转让。

辛国斌表示,工信部将抓紧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购税优惠延续等支持政策,推动电动化与智能网联技术融合发展,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加快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并适度加快国内锂资源的开发进度。同时,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支持高效拆解、再生利用等技术攻关,不断提高回收比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人民日报 徐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