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全球制造业复苏被多重因素“卡脖子”

2021年09月14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连俊

在德尔塔变异毒株疫情的持续冲击下,全球制造业复苏正在放缓,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失速。疫情对经济的扰动始终存在,“疫情控不住,经济起不来”绝非危言耸听。东南亚等重要原材料供应和制造业加工基地的疫情加剧,各国刺激政策副作用凸显以及全球航运价格持续暴涨等,成为当前全球制造业复苏的“卡脖子”因素,全球制造业复苏面临的威胁剧增。

9月6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报告指出,8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55.7%,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自2021年3月份以来,首次降至56%以下。从不同区域看,亚洲和欧洲制造业PMI较上月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美洲制造业PMI与上月持平,但整体水平低于二季度均值。此前,市场调研机构埃信华迈(IHS Markit)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东南亚多国8月份制造业PMI持续处于收缩区间,当地经济受疫情影响严重,对全球供应链可能产生较大影响。

疫情持续反复是当前全球制造业复苏放缓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德尔塔变异毒株疫情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仍在持续,给这些国家制造业恢复带来困难。有分析指出,东南亚一些国家是世界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和制造业加工基地,从越南的纺织业,到马来西亚的芯片,再到泰国的汽车工厂,在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中占有重要位置,如果这些国家持续受到疫情困扰,生产无法有效恢复,势必对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如马来西亚的芯片供应不足,已经使全球多家汽车制造商和电子产品生产商的生产线被迫关闭。

与东南亚相比,欧美制造业复苏情况要稍好一些,但增长势头出现停滞,超宽松政策的副作用愈加明显。在欧洲,德国、法国、英国等国8月份制造业PMI较上月均出现回落,美国制造业虽然短期内比较稳定,但较二季度的平均水平仍出现明显下降,恢复势头也在放缓。有分析指出,欧美超宽松政策持续推升通胀预期,物价上涨正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传导。欧美货币当局反复强调“通胀只是暂时现象”,然而由于欧美疫情反弹严重,通胀恐怕将比预期的时间更久。

全球航运价格暴涨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今年以来,国际航运业瓶颈问题突出,海运价格持续暴涨。截至9月12日,中国/东南亚—北美西海岸和中国/东南亚—北美东海岸的海运价格均突破2万美元/FEU(40英尺标准集装箱)。由于全球超过八成的货物贸易通过海路运输,海运价格暴涨不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影响,更进一步推升全球通胀预期。价格涨幅甚至让国际航运业都谨慎起来。当地时间9月9日,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承运人达飞海运(CMA CGM)突然宣布,冻结运输货物的现货市场价格,其他航运巨头也纷纷宣布跟进。有分析指出,欧美生产链因疫情处于半停顿状态以及欧美超宽松刺激政策等因素叠加,使得欧美地区对日用消费品和工业制品的需求大增,成为推升全球航运价格的主要因素。

总体而言,疫情仍是全球制造业面临的最大复苏难题。同时也要看到,正是中国坚持对疫情的严格控制,不仅确保了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复工复产,同时也成为目前全球为数不多的制造能力和订单履约有保障的国家之一,对希望尽快摆脱疫情恢复经济的世界而言,是不是有必要借鉴一下中国的成功防疫经验呢?(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连 俊)

 

中国市场成跨国公司业绩复苏重要动力

2021年09月14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袁 勇 朱 琳

跨国公司今年上半年报陆续发布完毕,梳理多家公司财报可以发现,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众多跨国公司业绩复苏的重要动力。同时,面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在华外企更加积极主动进行转型与探索,以期更好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和趋势。

松下中国东北亚公司延续了去年的增长态势,今年二季度业绩再次实现两位数增长。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总裁CEO本间哲朗表示,疫情没有阻止松下加快布局中国市场的脚步,为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松下正加速由周边国家生产转向中国生产的进程。疫情发生后,松下已在中国设立和扩充了4家工厂。

今年上半年,宝马集团共向中国客户交付超46万辆汽车,同比增长41.9%,创下历年同期销量新高。同时,宝马品牌新能源车型销量实现了56%的同比增长。

资生堂集团上半年财报显示,中国市场业务表现格外亮眼,比去年同期增长44.1%,与2019年相比也实现了加速增长。资生堂方面表示,旅游零售业务受全球游客减少等因素影响较大,但是由于中国海南的游客数量持续增加,资生堂增加了柜台数量并加强了数字传播,其亚洲销售额实现增长,且增幅超过上年同期。

中国市场的良好业绩帮助众多跨国公司实现了复苏,其展现出的广阔发展前景,给众多跨国公司以巨大信心,吸引他们不断加码投资。

根据宝马的规划,到2025年,公司将在中国推出12款纯电动BMW和MINI车型,覆盖所有主流细分市场。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表示:“我们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宝马集团将在电动化、数字化和可持续道路上加速前进,不断拓展中国市场。”

本间哲朗表示,松下集团制定了“环境愿景2050”,将通过更加环保绿色的方式在中国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本间哲朗说,“中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彰显了在绿色发展和碳减排方面的坚定决心。我们在中国推进二氧化碳零排放工厂,并将示范工厂的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希望能为中国的‘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霍尼韦尔中国总裁林世伟表示,中国是霍尼韦尔在美国以外最大的单一市场,也是公司最大的增长型市场。“中国在数字经济和低碳发展等领域的光明前景给霍尼韦尔带来了巨大机遇。在数字化领域,霍尼韦尔正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回应客户需求,助力城市智慧运行、飞机高效飞行、工厂卓越运营、工人安全作业。在低碳发展领域,霍尼韦尔将通过不断开发满足中国客户能源和环境需求的产品与技术,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林世伟介绍。

尽管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显而易见,但众多外企没有选择在中国市场“躺赢”,而是紧跟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今年第二季度,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市场首次推出了含酒精饮料——托帕客硬苏打气泡酒。可口可乐公司表示,托帕客硬苏打气泡酒低糖、低酒精度的特点吸引了中国众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佳能(中国)有限公司为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加大了创新力度,研发更加适合中国市场的新产品。佳能(中国)表示,将强化公司在集团内的位置,让集团总部充分了解中国市场,同时引入更多的优秀本地人才,进一步强化本地化管理。

星巴克的财报显示,公司移动端业务已占整体销售额的34%,为疫情前的2倍多。这一重要变化,离不开星巴克在中国不断深化的数字化业务。继2017年推出社交礼品体验“用星说”、2020年发布微信小程序后,今年5月份,全新的“星咖号”功能在星巴克微信小程序、App上线,这些功能吸引了更多消费者。

疫情阴霾仍未散去,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依然不明朗。在此背景下,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跨国公司业绩复苏的重要动力,坚定看好中国经济、积极融入中国市场也成为众多公司的选择。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2021年商业信心调查》显示,受调查的欧洲企业中有近60%计划在2021年扩大在华业务,高于去年的51%。正如戴尔全球副总裁周兵所说,中国拥有完整的供应链、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高效的政府,“处在国际化不同阶段的跨国企业,在中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经济日报记者 袁 勇 朱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