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5G催化全社会大规模创新时代

2021-08-30来源:经济参考报
 

商用两年来,5G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可谓超预期。在各行各业争先恐后落地5G技术的背后,一场全社会大规模创新潮正在澎湃涌起,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深远。

直观来看,5G对于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正如中国信通院无线电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张从武所言,不同于消费互联网应用,5G应用的主战场在赋能实体经济。5G商用两年来,已经在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业界公认最富潜力5G应用场景的自动驾驶产业为例,如今我国已有13个港口实现自动驾驶集装箱卡车商业化试运营,此外在矿山、干线物流、末端配送、园区物流等领域也出现了自动驾驶车辆的身影,在20多个城市的自动驾驶示范区内,多个品牌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公交车已对市民开通了预约服务。不可否认,5G已经成为汽车产业新一轮技术革命以及交通运输行业深度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与之相似的还有智慧矿山、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中,5G如同“点石成金”般的催化作用一旦爆发就释放出巨大能量。

在自动驾驶、以机代人、提高效率、降低劳动者工作强度和危险性等等这些显而易见的功用之外,5G还成为惠民生、提升百姓获得感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以智慧医疗为例,在这个5G融合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随着5G应用场景在医疗健康行业的不断丰富,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跨区域就诊难等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同时也催化了一个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20智慧医疗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智慧医疗产业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大关,预计2021年规模将达1259亿元。同样,在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5G也促进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增长。

透过这些可以量化、可以直观看到的现象,不难发现,从4G到5G是质的飞跃,超前布局5G这一新代际通信能力在中国引发了产业聚变作用。5G就好似一个新的大平台,很多技术都能架构在5G平台上,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一旦与5G融合,必然产生新的能级跃迁。正如业界资深专家罗清启曾经预言的那样,如果说5G以前的通信时代造成了信息的空间穿越或者压缩的话,在技术支持下,中国率先推进的5G通信将会在全世界造成新的空间升维。5G的连接密度可以达到100万个/平方公里,能有效支持海量物联网设备接入。因此,5G通信网络建成就意味着整个中国连人带物都将全部进入互联时代,整个社会行为和社会知识的流动直接叠合在一起,社会中的人和他们的物品都成为知识的创造主体,社会与知识的伴生关系也就被完整地构建起来。毫不夸张地说,在5G时代,5G已成为组织社会集体智慧的工具,而人与物的活动则是一种决定性的生产要素。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与以低成本的劳动力价格为核心的人口红利脱钩,并迎来由社会全员和被连接物共同创造的规模巨大的创新红利。也就是说,5G让中国拥有了全球最高的知识创新密度,全社会都被推入到一个大规模的创新时代,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一个经济升维工具。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5G应用创新案例已超过1万个,数量和创新性均处于全球第一梯队。其中“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500个,138个钢铁企业、194个电力企业、175个矿山、89个港口实现5G应用商用落地。未来我国还将重点推进5G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慧物流、智慧港口、智慧采矿、智慧电力、智慧油气、智慧农业和智慧水利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持续推进5G芯片、模组、终端等关键产品、器件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优化5G生态,通过开展试点示范应用和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打造一批行业和领域标杆,加快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放眼世界,目前全球围绕5G展开的争夺,不是简单地拘泥于芯片、软件以及众多通信装备等通信产业内的争夺,而是围绕生成下一代社会数字形态的时间窗口的争夺。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累计开通5G基站96.1万个,5G终端连接数约3.65亿户,这些数据无疑表明中国5G发展已走在世界前列。然而,在各国纷纷加快5G布局甚至开始在6G领域与中国展开竞争的当下,我们必须把握时间窗口和先发优势,加快5G从辅助环节向生产核心渗透,加速5G“从1到N”的规模化发展,以创新实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超越。□吴蔚

 

5G应用全面爆发尚待终端突破

2021年08月30日   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刘 艳

智眼看5G

《从1G到5G 移动通信如何改变世界》一书正在热卖。

中国移动原董事长、全球移动通信协会(GSMA)高级顾问王建宙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说:“从1G到5G,一本书很难翔实记录这段最激动人心的科技进步历程和行业共同面临的发展课题。”

王建宙表示,2021世界5G大会召开在即,希望业内外在交流和探讨5G建设和应用、技术走向的同时,更多地聚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企业为移动通信产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纵观人类历史,从来没有哪件工具像手机这样普及,从来没有哪一件工具与人的关系像手机这样密切。

王建宙的整个职业生涯几乎都与移动通信业相关,他既是我国相关移动通信政策制定的参与者,也是我国移动通信产业获得全球话语权的重要推动者。

王建宙介绍,中国的移动通信是在固定通信尚未全面普及的情况下起步的,只用了10多年的时间,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量均跃居全球第一,网络的覆盖广度和深度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王建宙说:“1G时代,中国几乎所有的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都需要进口;到5G时代,中国的电信制造企业和电信运营企业积极参与5G标准的制定,在5G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方面已具备强大实力。中国企业在移动通信的发展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尤其值得铭记的是,3G时代,中国提出的TD-SCDMA被3GPP(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伙伴计划)采纳,成为三大国际标准之一。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采用了三个不同的标准打造3G网络。克服产业链不成熟等重重困难,中国移动在建设、经营TD-SCDMA网络的过程中,也积累起技术能力,推动TD-LTE成为4G两大国际标准之一,实现了中国主导技术从边缘到主流的飞跃。

王建宙特别强调,谈成绩,谈进步,不能忽略我国相关产业政策所起的关键引领作用。

王建宙说:“从1G到5G,我国在政策制定过程当中,充分考虑了行业发展情况、市场情况及消费者的需求。”

为什么感受不到5G的存在?

以5G发牌为标志,我国5G商用已两年有余,为什么消费者还在吐槽感受不到5G的存在?

王建宙说:“不是市场对5G的预期太高,也不是业者言过其实,而是消费侧的应用还没有真正爆发。目前,5G行业应用已经初显价值,煤矿、港口、建筑工地等行业的从业者对5G已经感受很深。”

王建宙强调,5G消费级应用的开发要拓宽甚至改变思路,如果继续困在视频、位置等服务的条框中,很难激发5G的技术潜力,最多就是获得了一个更大的“通道”,升级了4G而已。

王建宙说:“3G最初阶段,也有很多人说3G没什么用。但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引爆了3G应用。5G也需要这样一个爆发点,我觉得很可能还是终端。”

王建宙看好物联网,这个广阔的蓝海,正等待业界打开思路发现它。

王建宙曾和一位开发者讨论利用5G手机开发导盲软件或应用以取代导盲犬的可行性。

开发者认为理论上可以,但有些实际问题暂时无解,比如,现有手机的摄像头距离有限,满足不了导盲的需要,手机需要加装可以支持较长距离测距的激光设备等。

王建宙说:“种种创新的构想让我们看到,基于5G的应用开发,仅靠软件层面的努力不行,还需要产业链多方合作破解。”

科学技术一刻不停地向前发展,我们都在等待5G应用爆发点的到来。

王建宙说:“我依然特别看重终端方面能够有所突破。”

电信运营商还在苦求转型

我国的电信运营商有过辉煌的增长和成就,但也饱受争议,他们曾是产业链最有话语权的一环,也一直在寻求转型。

只是,电信运营商的新增长逻辑还未厘清,又已进入5G时代,他们是不是要永远困在梳理商业模式的循环中?

王建宙说:“从1G到5G,我国电信运营商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转型是讨论了很长时间的话题,是全球电信运营商的共同挑战。”

不可否认的是,移动通信生态系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3G以前,整个行业的生态系统以电信运营商为中心,产业链围绕他们而转动。

3G初期,电信运营商如同开放了一个大花园,各类WAP应用开发者、服务商纷至沓来,极大地推动了移动应用服务的繁荣。但是,这个花园是带围墙的花园,由电信运营商管控,种种限制难以避免,包括规模。

打破围墙的互联网模式,虽然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却也因过分野蛮的生长而不时挑战管理底线,同时也冲击了电信运营商传统的业务模式。

王建宙表示,现在的生态系统不再完全以运营商为中心,网络连接主要是运营商来承担,终端设备越发独立,收入规模也越来越大,以互联网公司为主的应用服务总体收入和利润规模已经超过终端和网络连接。

王建宙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电信运营商越来越具备公用事业的属性,但是它又和一般的公用事业不完全一样。

王建宙说:“一般的公用事业技术更新比较慢,电信运营商需要面对的是每10年一次大的技术迭代,需要通过经营满足继续大量投资的需求。”

如何走出一条既满足公用事业属性又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路子,全球电信运营商都在苦苦思索并不断尝试中,目前没有成功的案例。

王建宙说:“重回当年不可能,电信运营商走出5G时代新路,依然很不容易,锁定自身优势的创新变得更加重要。”

 

三大电信运营商支出下降 5G投资是不是放缓了

黄鑫
2021年08月30日 | 来源:经济日报
 

  在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现场,工作人员(前左)向观众介绍“5G+智能制造”的应用。 新华社记者 唐 奕摄

三大电信运营商日前发布今年上半年业绩报告,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大幅增长,业绩亮点各有千秋。其中,5G是最大亮点,三家电信运营商公布的5G套餐用户数相加近5亿户。

不过从投资额看,三家电信运营商支出均有所下滑,这意味着我国5G建设放缓了吗?今年下半年5G建设会加速吗?经济日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

换挡再加速

今年上半年三大电信运营商投资都有所放缓。从投资额看,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完成860亿元投资,比上年同期减少不到15%;中国电信完成计划投资的31%,投资额相当于上年同期的63%;中国联通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20.4%。其中,中国移动上半年5G资本开支为502亿元,全年计划约1100亿元。

今年上半年三大电信运营商为何减少了资本支出?据了解,中国移动是因为和中国广电共建700MHz频段的细节还在协商,投资比去年稍有延缓;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则是有意控制投资节奏,提高设备利用效率,等待5G技术和标准更加成熟。同时,共建共享也为5G建设节省了可观的成本。

从5G基站看,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移动已开通5G基站50.1万个,全年目标超过70万个;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共建共享5G基站,目前双方在用5G基站达46万个,全年目标也是70万个。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累计建设5G基站96.1万个,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5G手机终端连接数达3.65亿户,占全球80%以上。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说,2021年将有序推进5G网络建设及应用,加快主要城市5G覆盖,推进共建共享,新建5G基站60万个以上。而今年上半年,三大电信运营商新建的5G基站还不到20万个,同时,三大电信运营商在财报中都强调维持5G投资全年不变,这意味着三大电信运营商的5G投资将集中于下半年。

对此,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在“换挡”期,在新的规划没有全面实施前,适度放慢投资是正常举措。总体看,今年上半年,三大电信运营商5G网络建设速度有所放缓,但下半年随着中国移动+中国广电的700MHz频段和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2.1GHz频段建设全面展开,运营商将基于更低的频率提供更好的覆盖。

5G用户不断增加

从三大电信运营商公布的数据看,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的5G套餐用户数为2.51亿户,渗透率达26.5%;中国电信的5G套餐用户数为1.3115亿户,渗透率达36.2%;中国联通的5G套餐用户数为1.13亿户,渗透率达37%。

渗透率指的是各运营商的5G套餐用户数占其用户总规模的百分比。“从数据看,个人5G用户整体占比约为三分之一,这意味着5G商用的空间依旧很大。”众诚智库研究总监徐英分析说。

“中国联通的5G套餐用户最少,但渗透率追上并超过了两大对手,位列第一。”付亮认为这得益于两个原因,一是今年中国联通5G套餐数快速增长,上半年净增4250万;二是中国联通采用更严谨的口径即“移动出账用户”,移动用户最少,分母小,有利于渗透率的提高。

与5G用户数不断增加相对应的是,5G行业应用加速推进,尤其是5G+融合技术在政企应用领域的范围不断扩展。从半年报看,中国移动聚焦工业互联网、交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的5G应用;中国联通在工业互联网、智慧矿山、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支撑5G行业应用超过15个;中国电信在智慧工厂、矿山、港口、电网、城市等一系列5G应用的标杆项目,快速在全国多地复制。

5G应用技术创新成果显著。徐英介绍,中国移动累计申请5G专利超3300件,标准专利储备量位居全球运营商第一阵营;中国联通成功建设全球首个5G全连接工厂,致力于打造5G+ABCDE(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融合创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中国电信通过5G+光宽+WiFi6的“三千兆”高品质泛连接服务,以及“致远、比邻、如翼”三种5G定制网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出独立组网特性,显著提升了客户的运营和管理效能。

转型仍是必修课

从半年报看,三家电信运营商的表现各有千秋。

上半年,中国移动经营收入规模、增幅和净利润皆位列三大电信运营商之首,分别达4436亿元、13.8%、591.18亿元,个人市场实现了正增长,家庭市场、政企市场、新兴市场都表现优异。中国电信经营收入为2192亿元,同比增长13.1%,净利润为177亿元,同比增长27.2%,增幅仅次于中国移动,增长势头强劲。中国联通经营收入达1642亿元,同比增长9.2%,利润总额近年来首次突破百亿,达到112亿元。

毋庸置疑,5G商用的业绩增长是三大电信运营商未来的主要增收渠道,主要表现为5G用户的规模、服务内容和5G技术的服务能力,尤其是“5G+”融合应用生态的可持续性,将直接体现在业务规模上,从而影响运营商的业绩。

不过,新兴市场的培育和拓展也将极大影响运营商的业绩。徐英分析说,从上半年财报看,除5G商用市场外,中国移动在新兴市场的培育和拓展上表现最为突出,且新兴业务呈倍数级增长,其国际化服务能力和股权投资收益、其他合作收益等均渐呈规模。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云服务市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业绩增长后劲还需加大培育力度。

通信业转型仍是必修课。“通信业转型需要换赛道,这是最大的结构性挑战。”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兼职教授葛颀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面向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信息化服务到面向行业客户提供有溢出效应的数字化生产力平台,是5G时代通信行业的最大机遇和挑战。通信业转型要着眼长期,在数字化产业已经领跑全球的基础上,争取再用20年左右的时间将产业数字化打造成中国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

徐英认为,通信业转型值得突破的领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在个人市场的内容服务方面,依托5G个人商用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在数字内容、高清视频、游戏体验等方面加大技术投入、内容创作、资源整合和平台化服务,释放个人市场5G内容体验红利。在政企市场的网络服务、云服务、融合创新服务方面,依托5G基础设施的普及、5G应用技术的创新、千兆光纤网络技术的应用,“5G+”融合创新应用对各大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将呈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工业互联网、社会化治理、数字经济等领域。在云计算、人工智能、智慧化服务方面,三大电信运营商云平台技术趋于成熟,云服务器建设基础强大,云服务业绩增长迅速,在未来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数据存储、计算、智能方案服务方面将有很大的突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