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条例让硬气的深圳学区房业主“蔫了”。
深圳日前明确拟推行大学区招生条例,叠加2月指导价政策影响,“顶流”学区房“跌落神坛”:降价近400万元仍无人接盘,拍卖价格接近市场价七折还流拍,成交量缩水近九成……
新政出台后,买卖双方心理出现微妙变化——从前抱团涨价的深圳业主“慌了”,急卖的多次调低报价,不急卖的也陷入“降价恐慌”;从前看着挂牌价跳涨的置业者“不慌了”,急买的有了更多房源选择和议价空间,不急买房的则选择观望,期待房价再挤出一些“泡沫”。
“老破小”学区房降价
穿过昏暗的楼道,打开房门,映入眼帘的是深圳罗湖区“高端”学区房的模样:30多平方米的一居室里,简陋的房间、厨房、厕所一览无余,最扎眼的莫过于竖立在客厅中间的“擎天柱”——一根直径约10厘米、油漆剥落的排水管道。
如果不是中介李明生(化名)介绍,怎么也想象不到这样的“老破小”,当前售价接近600万元,而且“卖点十足”。“这套是小区里最便宜的,业主急卖,比上次成交的同户型便宜了50多万元。”他介绍,这个小区是金丽豪苑,带着深圳中学的学位。
值得注意的是,金丽豪苑曾是“当红炸子鸡”——去年四季度,小区房价涨幅达67%,位列深圳楼盘涨幅榜首,仍“一房难求”。
此次业主降价的主要原因是急卖,深圳学区房新政对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觑。7月30日《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出台,提出推行大学区招生和办学管理模式,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以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政策消息出来后,急卖的业主开始降价,降价幅度在20万元至30万元。总体来说,降价房源并不多。”李明生说。贝壳APP数据显示,该小区当前放盘量为47套,降价房源3套左右。
代理福田区石厦片区的中介刘旭(化名)同样觉得降价不是特别明显。“消息出来之后跌了一些,报价少了8万至10万元。”他表示,片区放盘量100多套,降价的大概有七八套。
在刘旭看来,降价不明显是因为片区学位不算太好,房子单价为10多万元,在学区房里不算太高。“百花(片区)才是重灾区,业主都在比着(价格)卖,挂牌价跌了15%。”他说。
“顶流”受冷遇
百花片区是所谓的深圳学区“顶流”,片区内集聚了实验小学、百花小学、实验中学等名校。片区内的国城花园曾在2021年初曝出32万元/平方米的天价成交单价。
“新政对百花的影响很大。”该片区的中介陈凡(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挂牌价降了、成交少了、放盘多了。
8月初,百花片区内的长城大厦一套法拍房七折出售还流拍,该房面积为104.7平方米,起拍价1084万元,折合单价10.4万元/平方米,但该小区房产市场单价为14万元至15万元。
8月20日,这套房源二次拍卖终于成交。二拍仅有5人参与,最后以1035万元成交,单价9.89万元/平方米,低于该楼盘10万元/平方米的指导价。法拍房因为潜在风险较大,低于市场价成交正常,但低于指导价成交就很不寻常了。
降价个例层出不穷,是否是普遍现象?陈凡透露,急卖的普遍都要降价,但学区房以自用为主,不着急换房的则选择观望,因此中介平台上显示的降价房源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急卖业主诚意降价,也不见得有人接盘。“现在很多业主想降价,问题是降200万元都不一定有客户愿意接手。在政策不明朗之前,无论怎么降,买家大部分都保持观望状态。”陈凡说。
陈凡所说的政策不明朗,是指大学区制度如何执行尚未明确。据当地媒体报道,《条例》研究和起草组成员熊义刚解读称,深圳大学区政策基础是“入学积分制”,按照志愿次序和积分高低进行录取,与北京“摇号积分制”不同。但具体如何积分,目前尚未有政策明确。
放盘量增加是陈凡感受到的另一个明显变化。“近期拍卖房多了,之前有一些业主买学区房投资,2020年以来生意不好做,月供还不上,降价又没有客户出手,就走法拍(途径)了。”陈凡说,片区内放盘量也在积压,因为能接盘的人少了。
学区房价值将打折扣
《条例》一出,讨论热烈,受访专家表示,名校依然会存在,但在大学区制度下,原有的学区房价值将大打折扣,房价出现下跌将是大概率事件。
“《条例》将会对长期弥漫的学区房炒作之风形成非常大的冲击。但条例并没有说取消名校,名校还会存在,学区房还会存在,对此我们应当保持理性。”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说。
他表示,以往买了学区房,几乎百分之百可以上名校,但在大学区制度下,这种“百分百”的好处不存在了。想以畸高的房价把房子卖出去已经不可能了,学区房炒作现象将大幅减少。
“整个市场对超高学区房价格存在明显泡沫现象形成共识。”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说。在学区房新政拟出台和二手房指导价政策影响下,深圳超高价学区房正在“挤泡沫”。
“深圳还在大力增加住房供给,需求端供给端同步推进,深圳的学区房降温是长期趋势。”李宇嘉表示。
近期,受一些地产大户经营风险的影响,房地产业不良贷款增加。结合目前披露出来的上市银行半年报分析,开发贷资产质量确实承压。
“对于涉房贷款质量而言,个人按揭贷款风险可控,在房地产价格不大幅波动的前提下,相关贷款押品充足安全垫充裕,但是开发贷不良有明显上升。”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银行而言,随着今年涉房贷款集中度严格管控要求下,后续房地产对公贷款在总量不新增的前提下,结构上可能会有变化,或许会更倾向于央企或国企房地产开发主体。
房地产业贷款资产质量承压
截至目前,已有多家上市银行披露半年报。其中,有部分银行对房地产贷款规模及不良情况进行了披露。整体来看,房地产贷款不良骤增成趋势,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尤为明显。
招商银行2021年半年报显示,该行6月末房地产业贷款余额超过4000亿元,该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却较年初剧增264%,至43.3亿元,行业不良率也由年初的0.3%升至1.07%,同比增幅超过250%。而在此之前,招商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占比连续两年显著双降。
平安银行2021年半年报显示,该行6月末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达16.6亿元,相当于年初的2.9倍,行业不良率则升至0.57%。同样,此前两年,平安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占比亦显著双降。
城商行也不例外。在港上市的锦州银行今年6月末房地产行业贷款余额微增至近300亿元,行业不良率却由年初的5.45%升至7.7%。宁波银行上半年房地产业贷款余额有所压降,行业不良率则微升至1.48%。上海银行上半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达47.2亿元,较去年末增长1/4,行业不良率升至2.73%,显著高于全行业不良贷款率。
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整体趋严,在严监管之下,房地产贷款的增速呈现回落态势。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9.8%,增速创8年来新低,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由2019年的高点29.2%降至6月末的28.2%。
《证券日报》记者发现,根据监管要求,截至6月末,上述几家银行中,只有招商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个人住房贷款两项占比超标,但较年初已有所下降。
受房地产风险拖累?
监管部门曾多次表示,房地产贷款具有“灰犀牛”特征。因此,在“房住不炒”的导向下,银行业房地产贷款调整也在积极进行中。今年1月1日起,央行、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正式实施。
银行业内人士指出,在房地产调控和融资渠道收紧情况下,从供需两端对房地产企业构成一定压力,特别是对于部分高杠杆、经营和融资能力相对有限的小型房企压力明显上升,授信银行也难免受到影响,相应部分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可能仍有一定上升空间。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受“三道红线”融资新规等因素影响,今年房企整体融资规模萎缩。蓝光发展、华夏幸福等千亿元量级房企也出现债务违约现象,大宗并购案时有发生,房地产行业整合加速。以往大都是中小房企会出现信用违约,如今动辄千亿元营收级别的房企都开始爆雷,足见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压力有多大。
在明明看来,去年下半年以来,房企整体融资出现明显萎缩,新增违约主体包括华夏幸福、蓝光发展等。这些房企虽然具有千亿元规模体量,但根本上也是民营属性,在地产融资趋严的背景下再融资出现问题,而股东的支持力度弱导致最终违约。
对于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多家银行将其归结于个别房地产项目以及个别客户出了问题。例如,平安银行副行长郭世邦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上半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增加,主要就是因为有1个客户出了点问题,如果不是这个客户,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只有0.2%左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应该逐步压降房地产贷款在信贷中的占比,在信贷结构上去优化,降低风险。未来房地产贷款依然是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但需要在额度上加以限制,利率上加以提升,以减少需求,用好有限的额度。
与加大存量不良的清收处置力度相比,商业银行在房企贷款方面更需要把好准入关,稳妥开展房地产业授信业务。
“对于资产负债率较高的房地产企业要保持警觉,经历了多年去杠杆,实际上有些房地产企业的杠杆率在下降,周转率在提升,但当前房地产去杠杆速度还是较慢。对于商业银行,要考虑房产抵押资产的流通性,要对房地产项目进行区分,从地段、价格空间上去估计房地产价值,以确定合理的抵押额度。”盘和林称。
明明认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房企贷款方面会趋于谨慎,尤其是开发贷的管控会更加严格,特别是对企业股东、土地储备和经营回款方面的考量权重会增加。
多位银行人士也表示,下半年,银行可以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招商银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在业绩会上表示,下半年,将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管理,保持行业资产质量总体稳定。在业务结构上,优先支持刚需和改善性住房。
平安银行也表示,积极支持旧城改造、租赁住房、保障住房等符合政策导向的项目。
上一篇:最新数据!我国网民规模超过1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