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近期陆续公布半年报,容百科技、天赐材料、当升科技等公司业绩大增。因在手订单量超出现有产能,多家公司披露扩产计划。
业绩亮眼
8月24日晚,容百科技发布2021年半年度报告。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92亿元,同比增长191.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21亿元,同比增长491.36%。
容百科技表示,报告期内,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与动力电池需求进一步增长,公司主营业务高镍三元正极材料订单饱满,出货量同比增长约135%,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上半年,天赐材料实现营业收入36.99亿元,同比增长132.27%;实现归母净利润7.83亿元,同比增长151.13%。天赐材料预计,2021年1月至9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亿元至16亿元,同比增长170.08%至208.66%。其中,预计7月至9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7亿元至8.17亿元,同比增长198.65%至295.40%。
对于业绩预增的主要原因,天赐材料表示,锂离子电池材料电解液产品市场需求旺盛,销量及价格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时产品原材料自产率提升,毛利率提升。
当升科技上半年实现营收29.89亿元,同比增长17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47亿元,同比增长206.0%。报告期内,当升科技正极材料销量1.89万吨,同比增长131.6%,主要在于动力电池出货量进一步增长。
需求大增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0.6万辆,同比增长201.5%,渗透率提升至10%以上;欧洲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01万辆,同比增长154%;美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7.5万辆,同比增长116%。
中信证券表示,2021年全球电动车加速放量,电动化供应链需求爆发,国内电动化供应链企业尤其是各环节头部企业加速走向海外,充分享受全球电动化放量红利。
高工锂电(GGII)数据显示,2021年1-6月,全球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18.2GWh,较2020年1-6月的10.1GWh增长80.2%。其中,国内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11.1GWh,较去年同期的5.5GWh增长101.8%。
中信证券认为,国内电动化供应链较为完善,尤其锂电池及关键原材料(包括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热管理、上游设备、金属资源及加工等细分行业格局逐步清晰,具备全球竞争力,已进入全球供应链。
高工锂电称,上半年头部储能锂电池企业处于订单爆满、产能严重不足的状态。
国轩高科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目前生产经营情况良好,在手订单充足。为确保下游重点客户的电池供货,公司各个生产基地开足马力,按计划有序生产。
容百科技公告,加大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孚能科技、蜂巢能源、SKI等国内外主要客户的合作深度,与孚能科技等客户签订战略供应协议。同时,积极匹配新能源终端车企的国际布局规划,加深与终端车企的全面战略合作,实现全球市占率进一步提升。
加快扩产
高工锂电表示,订单爆增驱使头部企业频繁募资扩充电池产能。
半年报显示,当升科技锂电材料业务产能达到1.7万吨,在建产能1万吨,产能利用率达到112.95%。其中,多元材料产能为1.56万吨,在建产能为1万吨,产能利用率达到115.73%。截至报告披露日,锂电材料业务1万吨在建产能已建成并快速投产。
8月23日晚间,天赐材料连发多则公告,加快电解液及其原材料产能建设进程,强化电解液一体化战略,投资总额达52.78亿元。
具体看,天赐材料全资子公司南通天赐拟投资建设年产35万吨锂电及含氟新材料项目(一期),项目一期总投资17.66亿元,将形成电解液20万t/a、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2万t/a、硫酸乙烯酯6000t/a的产品规模。天赐材料全资子公司九江天赐拟投资建设年产9.5万吨锂电基础材料及10万吨二氯丙醇项目,项目总投资15.58亿元。全资子公司九江天赐高新拟投资建设年产20万吨锂电材料项目,项目总投资14.03亿元,将形成液体六氟磷酸锂20万t/a、五氟化磷7万t/a、氟化锂1.2万t/a的产品规模。
此外,天赐材料全资子公司九江天赐拟通过设立全资子公司投资建设“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循环利用项目”,项目总投资5.51亿元,将形成高纯碳酸锂2.72万吨t/a、电池级磷酸铁1.76万t/a、镍钴锰硫酸盐7600t/a产品规模。
天赐材料表示,此次着力扩充电解液产能,提升液体六氟磷酸锂、添加剂、新型锂盐自供比例,并通过废旧电池生产碳酸锂及磷酸铁、镍钴锰硫酸盐。
江苏国泰半年报显示,公司电解液总产能为7万吨/年,其中包含宁德华荣新增产能4万吨,尚处于爬坡阶段。
同时,江苏国泰投资了波兰华荣4万吨/年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宁德华荣年产8万吨新材料项目(其中有机硅材料2600吨)、波兰华荣新建Prusice年产4万吨/年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解液项目、华荣化工3万吨/年增至10万吨/年电池电解液扩建项目、年产4000吨锂电池/超级电容器电解质新材料及5737.9吨化学原料(副产品)新建项目。
锂储量成“牛股密码” 2023年有望迎来行业分水岭
记者 于蒙蒙 张军
锂资源板块的火热程度令人咋舌。
百川盈孚8月23日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报价115430元/吨,单日上涨达11000元/吨,创今年以来单日最大涨幅。不断上行的锂价推动相关上市公司股价,截至8月24日收盘,17家拥有锂资源的上市公司今年以来股价平均涨幅达213%(不含盐湖股份)。曾经的“亏损王”盐湖股份在“盐湖提锂”概念加持下,继8月10日恢复上市飙涨后,近期突破前期高点后市值达2330亿元。
新能源汽车火爆,令上游锂资源成为市场“香饽饽”,拥有资源便是“王道”。作为最大的锂资源消费国,我国未来锂产能增量主要依托盐湖资源,“盐湖提锂”概念股受市场追捧。惊人的市盈率依靠远期产能维系,但未来实际达产情形受技术、资源禀赋等因素考验,还有不小的变数。业内人士表示,最快到2023年,就能知道谁是那个“裸泳者”。
当锂资源价格持续上涨之际,宁德时代7月29日携钠离子电池登场。钠资源廉价且分布广泛,在此背景下迎来加速产业化契机。对于这一变量,中金公司研报认为,短期来看,钠电池对锂需求影响有限,不改2021年至2025年锂供需走向紧缺的行业趋势。长期来看,钠电池更倾向于作为锂电池的差异化补充,不改锂在电池领域的需求刚性。
“家里有矿”
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高景气度,“有锂走遍天下”这句口头禅反映出市场对锂资源的追捧。
“盐湖提锂”仍处于中试环节的西藏城投今年以来股价涨幅达322.93%。而西藏城投并非个例,截至8月24日收盘,17家拥有锂资源的上市公司今年以来股价平均涨幅达213%(不含盐湖股份)。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锂矿指数涨幅达212.89%。
机构投资者也跟着“喝汤”。长期研究新能源发展并于今年初押注锂电产业链资源和核心技术的融湖投资董事长王庆华说,他管理的某只产品在7月仓位未进行调整的情况下涨了五成,前7个月累计涨幅逾98%。
在二级市场火热的背后,锂矿、锂盐价格持续走高是推手。上海有色网数据显示,截至8月23日,锂辉石精矿均价报890美元/吨,今年以来上涨113.17%。在锂盐中,碳酸锂均价报10.25万元/吨,今年以来上涨99.03%;氢氧化锂报11.55万元/吨,涨幅为135.71%。
“家里有矿”的公司业绩表现亮眼。赣锋锂业上半年预计归母净利8亿至12亿元,同比增长411.23%至666.85%。天齐锂业将上半年业绩区间上修为7800万元至1.16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损6.97亿元。西藏矿业上半年预盈3600万元至5400万元,去年同期亏损3209.53万元。对于扭亏和大幅预增,上述公司均称受益于锂盐产品价格走高。
锂资源上市公司还大手笔“扫货”。赣锋锂业今年以来先后布局青海省柴达木一里坪锂盐湖、阿根廷两处盐湖和非洲马里Goulamina锂辉石矿项目,收购涉及金额累计超41亿元。
一些上市公司则四处寻找合适的锂矿资源。盛新锂能将目光瞄准了处于探矿阶段的项目,公司半年报披露,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公司全资子公司盛屯锂业合计出资1亿元对启成矿业进行投资,占启成矿业12%股权。启成矿业对惠绒矿业拥有84.90%股权,惠绒矿业目前拥有木绒锂矿的探矿权。资料显示,木绒锂矿的氧化锂平均品位达1.63%,为国内品位最高。
“抢矿”并非易事。盛新锂能总经理邓伟军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公司也在考察各类锂资源,但目前市场价格水涨船高。“心态比较纠结,一方面觉得矿价可能还会上涨,另一方面担心出现价格下跌风险。”
面对今年的火爆市场,邓伟军感触颇深:“此前公司需要向下游努力销售自己的产品。现在情况不太一样,下游抢货严重,部分有实力的企业甚至通过预付货款方式锁定货源。”
全球需求共振
“三年前,大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还有些犹豫,但现在这是非常确定的方向和赛道。”邓伟军直言,作为锂需求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处在从政策推动到产品推动的过渡阶段。新能源车在性能、经济性等层面不逊于燃油车。国家鼓励绿色经济发展,万亿元市场呼之欲出。
中国、欧盟、美国三方也制定发展规划,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例如,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欧盟近期提出“Fit for 55”立法改革,呼吁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21年减少55%。有分析师根据其方案预测欧盟2030年纯电动车销量占比超过60%。美国则提出到2030年电动车销量占比达50%的目标。
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共振,锂资源缺口成为“拦路虎”。中金公司研报预测,全球锂需求将从2021年的43万吨LCE(碳酸锂当量)增至2025年的150万吨LCE。锂资源开发不确定性较高,供给响应速度或难匹配需求增长,预计全球锂供给将从2021年48万吨LCE增至2025年148万吨LCE,滞后于需求增长。
“2020年全球锂资源消费约34万至35万吨LCE。其中,我国消费量约为22万吨LCE。2020年我国超70%的锂盐来自进口。”安泰科高级分析师陈光辉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当前不少锂资源项目多处于前期勘探、技术选型阶段,这意味着未来1至2年能看到的增量有限,预计2022年年中,锂资源供应会更趋紧张。
产能释放将成考验
市场景气度上行,产能释放时点牵动资本市场神经。
目前市场围绕锂储量进行炒作,但产能扩产情况扑朔迷离。“行业上市公司有市值诉求,加上市场给公司股价的估值是按照预期产能计算的,很多公司实际上不会披露真实的产能扩产情况,市场也就没有办法得知真实情况。”科达制造董秘李跃进直言。
以我国最大的锂资源增量来源盐湖为例。2020年我国“盐湖提锂”实际产量约4.9万吨LCE。兴业证券研报提及,截至2021年,我国盐湖产能合计约12万吨LCE,有望突破20万吨LCE。光大证券梳理的未来规划产能更高,达22.5万吨。
“在上述预测产量中,存量部分是固定的,增量部分没有市场上预期的那么乐观。”李跃进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盐湖如需进一步大规模扩产,需考虑盐湖企业资源端及技术工艺成熟程度,并兼顾水电气等配套情况。
青海和西藏盐湖各自优势明显,但要量产均面临不小考验。作为曾深入考察过青海盐湖的专家学者,四川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付小方表示,青海盐湖卤水中主要含钾、钠、镁等众多元素,锂浓度较低,镁锂比很高。镁元素大量存在,使锂镁难以分离,产量低,是有待突破的技术瓶颈。盐湖地区淡水资源缺乏,制约大规模开发利用进程。
西藏盐湖在基建条件方面存在较大短板。陈光辉认为,西藏地区海拔高,不利于晒卤水,且包括水电气在内的基建条件薄弱。未来量产主要看技术进步。邓伟军判断,西藏地区的盐湖两年内或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王庆华持不同观点,他认为西藏盐湖的开发取决于企业的开发决心和力度,西藏矿业和西藏城投背后分别是宝武集团和上海国资,看好2023年实现量产,“市场低估了两家公司长期锂资源开发的技术储备和西藏开发盐湖的决心”。
目前,盐湖所产出的碳酸锂尚未大规模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这无疑影响发展空间。
陈光辉表示,“盐湖提锂”的锂资源含量可以达到电池级标准,但所含杂磁性材料和硼离子的比例要高于矿法提取的锂资源,且高镍材料对磁性物质和硼离子十分敏感,盐湖提取的锂资源的电池性能表现不如锂辉石和锂云母。
“‘盐湖提锂’要实现量产预计在两三年后了。”华安证券金属新材料首席分析师许其勇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一方面,吸附技术目前仍面临成本挑战,“提锂”面临设备挑战;另一方面,青海量产要考虑电力、淡水资源等情况。邓伟军预计锂资源在2024年至2025年会有较大产能释放,2023年市场或出现分水岭,相关公司产能释放情况将露出端倪。(见习记者李嫒嫒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 二季度社保和QFII同时重仓60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