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宁德时代首推钠离子电池 在汽车储能领域已开始商业化合作

2021年07月30日   来源:证券日报  

7月29日下午,宁德时代如期举办线上发布会,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及锂钠混搭电池包正式亮相。

早在两个月前,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就在2020年年度股东大会上透露,钠电池技术已经成熟。这一表态也使得钠电池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彼时业界普遍预期宁德时代将在7月份正式推出钠电池产品。

7月28日,宁德时代对外宣布将在29日下午举行钠离子电池发布会。在二级市场,宁德时代在28日、29日连续两日上涨,截至7月29日收盘,宁德时代报556.8元/股,当日涨幅6.05%。

“我们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已开始与车企和储能客户进行商业化合作。”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钠离子电池有独特优势和不同的适用场景,将与锂离子电池实现共存互补。

“电化学的世界,就像能量魔方。”7月29日下午,曾毓群在发布会上表示,作为宁德时代创新技术产业化的又一里程碑式成果,钠离子电池将为能源清洁化和交通电动化提供全新解决方案,推动“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宁德时代在发布会上透露,公司钠离子电池在材料上实现了一系列突破,如在正极材料方面,采用了克容量较高的普鲁士白材料,负极材料则采用了硬碳材料。基于此,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电芯单体能量密度高达160Wh/kg;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可达80%以上;在零下20度的低温环境中,也拥有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系统集成效率可达80%以上。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锂电池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给正在快速发展的动力电池企业带来巨大压力,全球70%左右的锂资源集中在南美洲,我国80%的锂资源依靠进口,为破解锂资源“卡脖子”问题,相关企业将目光投向钠电池。

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直追磷酸铁锂电池,而这种能量密度水平已经能够实现场景的商业应用。理论上来说,钠电池比锂电池更具备成本价格优势。

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已开始与车企和储能客户进行商业化合作。其具备高能量密度、高倍率充电、优异的热稳定性、良好的低温性能与高集成效率等优势,可应用于各种交通电动化场景,尤其在高寒地区具有突出优势,又可灵活适配储能领域全场景的应用。

该负责人进一步表示,钠离子电池原材料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没有资源依赖性,具有战略安全价值,钠离子电池的规模成本优势将在未来逐步凸显。

墨柯认为,新能源电池未来的三大发展方向是确定的,一是电池的安全性越来越高,二是电池的能量密度越来越高,三是电池的成本价格越来越低。钠电池在能量密度方面逐步追赶,同时具备突出的价格优势,使其具备产业化基础。

曾毓群在发布会上也表示,下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研发目标是200Wh/kg以上。

据公司透露,在制造工艺方面,钠离子电池可以实现与锂离子电池生产设备、工艺的完美兼容,产线可进行快速切换,完成产能快速布局。目前,宁德时代已启动相应的产业化布局,2023年将形成基本产业链。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未来钠电池将全面替代锂电池?

对此,墨柯认为,事实上,钠电池在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依然面临一定挑战,比如现在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硬碳的成本依然较高,另外钠元素本身在性能上也存在一些需要破解的挑战,如元素本身特性比较迟缓,体积较大等。

而宁德时代也创新性的提出了锂钠混搭电池包的解决方案。

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分析,2020年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市场规模已达174GWh,预测未来10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随着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在持续保持高增长的同时,新能源产业已进入到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发展阶段,愈发细分的市场对电池提出了差异化的需求。钠离子电池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同的适用场景,将与锂离子电池实现共存互补。

 

万亿“电池茅”放大招!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发布 充电15分钟电量可达80%

2021年07月30日    来源: 中国证券报    

 

7月29日,宁德时代发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

7月29日收盘,宁德时代延续上涨势头,股价大涨6.05%,每股报收556.80元,总市值达到1.1万亿元。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钠离子电池在低温性能、快充以及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将与锂离子电池相互兼容互补,多元化的技术路线是动力电池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具备快充和耐低温优点

“有人在议论电池的化学体系已经很难创新了,只能在物理结构上做些改进。我们认为电化学的世界就像能量魔方,未知远远大于已知。”曾毓群说。

据了解,钠的化学性质、电池工作原理都和锂非常相似。钠的地壳元素含量排名第六,这意味着钠资源非常丰富。

“在电池的运行过程中,钠离子在材料中的嵌入和脱出对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动力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德时代研究院副院长黄起森在钠离子电池发布会上表示。

黄起森表示,宁德时代开发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有以下主要性能指标:

1、电芯单体能量密度已经达到了160Wh/kg。

2、在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就可以达到80%,具备了快充能力。

3、在零下20°C低温的环境下,仍然有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

4、在系统集成效率方面,可以达到80%以上。

总体来看,目前第一代钠离子电池160Wh/kg的能量密度低于磷酸铁锂电池的180Wh/kg和三元电池的240Wh/kg。但是,在低温性能和快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高寒地区高功率应用场景。而下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研发目标是200Wh/kg以上。

宁德时代方面还表示,已经开始进行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布局,计划于2023年形成基本产业链。

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吴辉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钠离子电池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分别是成本低和能量密度低。低速车、二轮车等都有可能是钠离子电池的应用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宁德时代还发布了锂钠混搭电池包,即将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同时集成到同一个电池系统里,将两种电池按一定的比例和排列进行混搭,串联、并联集成。通过BMS的精准算法进行不同电池体系的均衡控制。

吴辉表示,锂钠混搭电池包可以让电动汽车电池包在高能量密度、快充、低成本、和高安全性等几个指标上寻求一个平衡,有助于推动包括锂电池在内的动力电池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应用。

较锂离子电池成本低三到四成

宁德时代为什么会推出钠离子电池?

成本是钠离子电池的突出优势。根据中科海纳数据,从资源储备看,钠资源在全球范围都有分布,价格在每千克2元左右;而锂资源75%集中分布在美洲,价格则为每千克150元左右。

根据中科海钠测算,受益于材料成本更低,钠离子电池较锂离子电池成本通常低30%-40%。

随着电动车销量持续上涨,新增供给难以匹配快速增长的锂电需求。

国泰君安证券预计,锂行业供需紧张将愈演愈烈,锂行业在下半年或进入硬短缺。随着下游企业锂的采购量增加,下游对采购的态度将从正常采购到补库到抢货的演变,而供需的紧张程度和锂价变化是非线性的,国泰君安调高下半年锂价预测至历史前高18万/吨。

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分析认为,宁德时代此番推出钠离子电池,也似乎在向锂资源企业喊话,锂矿价格上涨过高过快。“钠离子电池一旦放出来,可能会让更多的人感觉到钠离子电池确实有取代部分市场的可能性。”

 



“电池茅”频繁“出圈” 彰显新经济势力崛起

2021年07月30日   来源:证券日报   李春莲

今年5月份时候,市场盛传一道选择题,请在下面两家公司中选择你认为市值更大的:A营收19338亿元,净利润190亿元;B营收503亿元,净利润56亿元。其中,A是中国石油,市值为8500亿元;B是宁德时代,市值破万亿元。

答案不言自明。而宁德时代市值超越中国石油的事实似乎表明新旧能源之间的更替。

7月29日,宁德时代发布钠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技术并不是全新的电池技术路线,但如何商业化应用则需要技术的加持。此前,发改委、能源局在新型储能发展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快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开展规模化试验示范。这意味着宁德时代有望引领钠离子行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布局储能行业。

在笔者看来,宁德时代再次“出圈”并非偶然,从磷酸铁锂电池、固态电池再到如今的钠离子电池,每一次改变和进步彰显的是技术持续创新的力量。

根据A股最新市值来看,排名前十的个股中,茅台总市值仍居首位,除宁德时代外,其余9只个股均是传统蓝筹股。即便如此,笔者注意到,锂电池、半导体等科技型产业公司正在逐渐成长为大市值公司,资金正在不断增持新经济板块,半导体芯片、锂电等板块昨日再次上演涨停潮。

另外,从上市公司近期发布的上半年业绩预告也可以看出,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新经济势力正在不断崛起,不论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还是芯片上下游相关公司,在科技创新引领下迎来收获期。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作为全球氢氧化锂龙头企业,赣锋锂业日前上修了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3亿元-16亿元,同比增长730.75%-922.46%,此前预计盈利8亿元-12亿元。受益车用芯片需求持续升温,北京君正预计今年上半年盈利3.13亿元-4.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31.64%-3412.62%。同时,多家芯片行业公司业绩预增超过10倍。

都说“时势造英雄”,但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资本市场的竞争更是残酷。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不进则退,即便是行业龙头,也不能高枕无忧。诸如曾经很多传统行业中的明星企业,时代淘汰它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笔者认为,碳达峰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势在必行,以新经济势力为代表的科技型公司有望逐渐成为我国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向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