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大宗商品市场再迎周期性上涨

2021年05月14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来,大宗商品市场持续高温,基本金属、农产品的价格不断触及历史高位,原油价格也开始逐步恢复。然而,投资者仍然更愿意将这一增长定义为“周期性上涨”,而非“超级周期”。全球经济的重启和复苏为大宗商品市场提供了巨大的需求,但同时大宗商品市场供给普遍偏紧,如果未来出现偏向熊市的催化因素,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可能出现大规模震荡。

近来,持续高温的大宗商品市场可谓提前进入了夏季。基本金属、农产品的价格不断触及历史高位,原油价格也开始逐步恢复。5月11日,汤森路透CRB指数虽较此前有所微降,但是仍处于206的高位,不仅较年初上涨了23.1%,更是较52周内的最低水平上涨71.47%。然而,投资者仍然更愿意将这一增长定义为“周期性上涨”,而非“超级周期”。

需求旺盛推升市场热度

在基础金属方面,铜价已经超出了2011年的历史高位,并仍在不断拉大距离,铁矿石价格在超过200美元/吨之后一度上探至226美元/吨。在能源方面,布伦特原油正在努力突破70美元/桶。在农产品方面,美国玉米、蔗糖期货价格分别正在突破2013年和2017年以来的历史峰值。

无疑,全球经济的重启和复苏为大宗商品市场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多数投资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先行复苏是基础金属市场火热的关键;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大规模投资大力推动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美国和欧洲疫苗注射和疫情防控的向好态势进一步刺激了全球需求的恢复。值得关注的是,在发达经济体需求复苏和美国基建基础支撑大宗商品市场的同时,全球下游行业普遍处于低库存状态,其在农产品和基础金属市场的补库存进程也再次支撑了大宗商品市场的上扬态势。

全球产业转型是本轮大宗商品市场变化的又一支撑。伴随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公布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未来新能源领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峰。新能源基础设施、清洁能源运输等转型投资将带来大宗商品,尤其是基础金属的需求增加。

供给因素影响可持续性

在需求火热的同时,大宗商品市场供给普遍偏紧。在基础金属市场,投资者越来越担忧拉美疫情的发展,尤其是智利疫情的管控对全球铜矿供给的冲击。与此同时,中国等主要经济体加强对于清洁绿色发展的关注力度,这也影响全球铁矿石、铝矿的市场供给。在农产品领域,南美地区的干旱正在引发投资者的关注,尤其是担忧巴西未来玉米产量受冲击;欧洲地区的疫情和极端天气也造成投资者对蔗糖后续市场供给的担忧。

然而,供给因素也是投资者担忧本轮大宗商品市场热度可持续性的关键。以铜矿为例,分析认为,伴随下半年供给的逐步改善,尤其是相关国家疫情管控成效的显现,市场紧供应的态势将有所改观,甚至可能在2022年面临供过于求的态势。

以玉米为例,玉米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之时正值美国播种季。投资者分析认为,受价格因素影响,美国玉米种植规模可能在今年和明年显著提升,这将有助于缓解当前市场的供应紧张,并促使价格从高位回落。

原油市场看涨增幅受限

今年一季度,由于各国推进疫苗接种计划和去库存影响,原油价格节节攀升,布伦特原油甚至曾突破70美元/桶大关。投资者认为伴随各国逐渐解除封锁措施,原油需求可能在下半年进一步提升。花旗银行认为,在全球需求持续恢复的背景下,原油库存或进一步降低,对布伦特原油价格整体保持乐观看法,预计可能达到每桶70美元上方。

然而,其他投资者认为,原油市场短期仍面临价格下行风险。在供给层面,OPEC+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逐步缩减减产幅度,同时伊朗正在持续提升产能,OPEC+的增产规模与幅度很有可能根据油价的增长态势不断调整,进而在供给层面对油价形成新的限制和制约;在需求层面,全球第三大原油进口国印度当前国内疫情快速蔓延,造成各方对原油市场需求动力不足的担忧。

再通胀交易或迎来拐点

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近期大宗商品市场的火爆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再通胀交易。从美联储表态上看,美国超宽松货币政策很有可能与一定程度的经济过热或者通胀超预期同步运行一段时间。然而,鉴于当前美国经济增速、就业数据和通胀预测情况,部分投资者认为美联储可能很快调整货币政策表述。近期,部分地区联储主席的表述正在印证上述判断。甚至有部分投资者认为,美联储最早可能在8月份的杰克逊霍尔央行会议上释放更为复杂的信号,为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铺路。

正是基于对拐点的预判,目前在铜矿市场上的所谓“聪明钱”正在逐步削减铜的仓位。在黄金市场上,曾经创纪录的黄金ETF资金流入转为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的最快净流出。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从当前全球市场中其他大宗商品的仓位情况来看,部分大宗商品市场的多头过于集中,尤以玉米最为突出。其潜在的风险在于,如果未来出现偏向熊市的催化因素,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可能出现大规模震荡。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蒋华栋)


多因素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三大期交所联手"降温"

2021年05月14日   来源:证券日报  

主持人杨萌:5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要跟踪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变化,做好市场调节,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配合,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对此,投资者们怎么看?期货交易所又有哪些安排?今日本报专题聚焦,以飨读者。

记者 刘 琪

今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表现出上行态势。今年4月末,WTI原油期货价格、LME铜期货价格和CRB大宗商品现货价格综合指数分别同比上涨187%、89%和51%。针对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5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要跟踪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变化,做好市场调节,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

在此之前,4月8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五十次会议,也特别“点名”了大宗商品,会议提出“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对于本轮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快速上涨背后的原因,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今年以来全球经济修复态势趋于明朗,大宗商品需求加速向常态水平回归;但这段时间印度等国家疫情加剧,大宗商品供应能力修复相对滞后,供需“错位”推高铜、铁矿石、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其次,疫情影响下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实施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处于极度宽松状态。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借此利用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进行短期炒作,也是价格短期内暴涨的重要原因。

大宗商品的价格快速上涨会直接推高国内的生产成本,由此也引发了是否会带来输入性通胀风险的担忧。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对此在近期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进行了回应。央行表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PPI,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我国在去年应对疫情时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保持了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面对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国内三大期货交易所也紧急出手“降温”。大商所5月10日晚间发布公告称,铁矿石期货8个合约涨停,下一交易日相关合约涨跌停板幅度及保证金水平将相应上调。郑商所5月10日发布公告称,5月13日结算时起,动力煤期货合约交易保证金标准调整为12%,涨跌停板幅度调整为8%;5月11日当晚夜盘交易时起,交易手续费标准调整为30元/手,日内平今仓交易手续费标准调整为30元/手。上期所当日也通过官网发布《关于调整螺纹钢、热轧卷板期货相关合约交易手续费的通知》:螺纹2110合约日内平今仓交易手续费调整为成交金额的万分之一。热轧卷板2110合约日内平今仓交易手续费调整为成交金额的万分之一。

对于后续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政策发力点,王青认为,从国内供给端入手,可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对煤炭、钢铁、水泥等主要工业品产能控制做出灵活安排。同时,着眼需求端,在当前宏观经济整体修复良好的背景下,避免各类工业品需求扎堆碰头,过而抑制PPI短期上冲势头。

“整体上看,由于国内产能修复充分,中下游工业品供应能力充足,加之需求端并不存在过热现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阶段性冲高不会动摇国内物价稳定大局,也不会带动国内货币政策转向全面收紧。”王青表示。(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