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成绩突出。持续推动“三去一补一降”工作,全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落实减免行政审批事项、水电气运等生产要素保障措施,降低企业成本;落实促进招商引资工作九条措施,改造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实施一批百项改造提升和百项创新攻坚项目,进一步补齐经济发展短板;做大做强特色农牧业产业园区,优化调整枸杞、藜麦、牛羊肉等特色产业,培育了一批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15个省州级示范试点建设取得良好进展。“三权分置”和宅基地改革稳步推进,走在全省前列;开展“双随机”跨部门联合抽查,实施“四十一证合一”,着力打造政务超市,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启动德令哈地区纯碱混改扩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试点。组织青海发投碱业等11个企业的15个项目申报专项资金,33个企业纳入省级工业互联网考评系统。
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实施全州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工程和联企兴村1+1行动,设立州县两级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基金,构建四级三联动基层党建体系,夯实了基层发展基础;核定派驻纪检监察组编制各4个,开展“5+N”监督工作。制定《县乡纪检监察工作一体化管理实施意见》,加强了乡镇(街道)纪检监察工作;实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研究出台《海西州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大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完成州总工会内部机构设置,2市3县总工会改革落地实施,从25个方面全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全面建设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等共青团阵地,不断激发青年干事创业活力。推进妇联、科协、红十字会改革,探索打造信息化等服务平台,增强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
社会体制改革惠及民生。进一步完善各类保险制度,社保实现应保尽保。全面推开城乡低保一体化试点工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基数从11个增加到15个,为企业减负养老保险金1.57亿元;建设“互联网+教育”平台,引进优秀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工作方案等,探索打造新型职业教育模式;完善3市1县1行委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健全人事薪酬制度。都兰县开展紧密型医共体和健康服务共同体试点,德令哈地区构建1+1+6区域医疗共同体模式,全州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58个。组建州级优质服务基层行专家库,兑现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补助。探索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基本建立三级远程视频系统。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健全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政策,解决了看病贵问题;落实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州和3市1县实现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开展10项车辆便民利民措施。在格尔木市实施城市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基本实现了城市管理的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和全覆盖。
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组建海西州新闻中心,建成海西新闻网、海西发布微信矩阵,完成柴达木日报采编系统升级改造,运行云上海西手机客户端等。格尔木市和德令哈市实施融媒体建设试点,格尔木市已成立融媒体中心;大力构建海西特色文化产业体系,编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以“文化旅游+”为抓手,加快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建设,促进了文化旅游业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对现有文化惠民工程系统评估和调整归并,开展了66项文化惠民活动。成立海西州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进一步规范了文化市场;组建柴达木文艺网,建立海西文学艺术人才库,培育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申报9部“五个一工程”评选作品;成立州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建立四级考核体系,加强了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特色彰显。加快编制我州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总体工作方案、昆仑山国家公园规划,深入推进天峻县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将格尔木市、德令哈市、都兰县、天峻县环境监测监察编制统一划转至州生态环境局开展工作。健全环保信用评价和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今年开展评价企业55家。建立健全企业环保诚信体系,已完成8个行业37家企业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和信息公开工作;合理调整4个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保障了工农业生产水资源需求。制定海西州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增强了重点流域水源涵养功能。
上一篇: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扎根在孩子们心里
下一篇:盐湖资源利用成我省重要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