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农牧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明显
今年以来,海西州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培育枸杞为主的特色生物产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牧区改革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统筹推进农牧业提质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农牧区绿色发展。截至目前,全州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81.71万亩(包括非耕地枸杞种植面积),较上年增长1.6%。全州存栏草食畜347.78万头只,同比增加4.34万头只,同比增长1.2%,预计2017年全州粮食作物产量达9.42 万吨,比上年增长1.62 %。果蔬产量达到7.4万吨,较上年增长2.6%;肉类产量达到3.5万吨,较上年增长2.94%。今年预计一产完成增加值32亿元,增长1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00元,增长10%。
一、全面深化农牧区改革。海西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于2016年开始实施,范围为两市两县一行委,确权面积55万亩。目前已全部完成二轮公示工作,进入协议签订阶段。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和《青海省推进农垦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精神,为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目标,整合德令哈、都兰、乌兰的7个国有农牧场,组建柴达木农垦集团公司,正在进行各农场清产核资工作。积极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出台《海西州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和《海西州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一条措施》,全力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见效。
二、大力培育特色生物产业。今年新增枸杞面积2万亩,总面积达到48.4万亩,预计产量达到7.5万吨以上。引进20余家精深加工企业进驻园区,枸杞酵素、枸杞发酵酒、黑枸杞含片等健康营养产品相继投放市场,两个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整体布局初具规模。都兰、德令哈有序推进海西州(国家级)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已通过省级、国家级验收。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产量达7.5万吨。2700栋节地型温室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州藜麦种植面积达到3.16万亩,预计总产量将达到0.6万吨以上,“柴达木藜麦产业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柴达木藜麦种植规范”和“柴达木藜麦质量标准”即将发布,品种生产、区域、水肥等试验目前正在有序推进。柴达木福牛产业发展已形成初步规模,存栏母犏牛15600头,福牛8463头,已形成繁种、育肥、加工、饲草四大体系。
三、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都兰诺木洪枸杞产业园为核心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申报工作已完成材料上报、实地核查和专家答辩,待农业部、财政部“第二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下达创建批复。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正在进行。全州13家种养殖基地被认定为青海省首批“菜篮子”生产基地,产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为主要建设内容的5个扶贫产业园有序推进,在精准脱贫成效巩固的同时,特色生物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四、健康发展草原畜牧业。今年先后组建天峻县玉舟和德令哈市满都胡2个县级联合社、天峻县草希和都兰县查汗西里2个乡级联合社,目前,联合社成员达到39个,其中天峻和都兰两个重点县联合社入社牧户883户,整合草场756.81万亩,整合牲畜18475头(只),整合率分别为71.6%、83.3%和78.9%,逐步形成跨村社、跨乡镇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格局。为加快推进海西州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申请财政支农资金600万元拟对全州发展成效好的优秀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和生态畜牧业联合社以及在试验区建设中成绩突出的优秀基层乡镇政府、合作社先进工作者进行奖励。
五、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已初步形成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其他涉农企业四种类型的新型经营主体,今年共培育省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示范社30家。
六、全力打造农牧业特色品牌。充分发挥农牧业资源优势,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特色品牌为目标,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今年共认证无公害产品4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2个,柴达木枸杞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价值体系评价83.3亿元,“高寒区枸杞种植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通过验收,15家枸杞企业通过国内有机枸杞认证,成为目前全国通过国家有机枸杞认证最多的省份。
七、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积极指导涉农企业和合作社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的申报和证后监管工作,唐古拉牦牛、唐古拉藏羊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评审。切实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配合工商等部门规范农资生产经营,定期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截至目前,共组织工作组检查农贸市场 5个、蔬菜批发市场 3个、超市5 个、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产品12个,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