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改革助推“三农三牧”
青海新闻网讯 今年以来,海西州坚持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为推动“三农三牧”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创新服务机制模式,降低融资准入门槛,夯实金融基础建设,有效提升了金融对“三农三牧”工作的支持和服务能力。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政策要求,下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执行《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考核办法》,对考核达标的格尔木农商银行、天峻联社和都兰联社分别再降1个百分点,两家联社均执行10.5%的存款准备金率,低于国有商业银行8个百分点;将3070万奖励再贷款额度以低于现行优惠再贷款利率1个百分点的利率发放都兰联社,重点支持金融扶贫示范县建设。截至目前,发放“三农三牧”、精准扶贫和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支农再贷款5.3亿元,同比增加1.8亿元。出台《2015年海西州金融机构信贷增长指导意见》,引导信贷资金以合理价格投向“三农三牧”领域,截至6月末,全州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9.7亿元,同比增长15.5%;1-6月,全州各期限加权贷款利率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三农三牧”贷款利率大幅上浮的局面得以初步扭转。
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把推动农牧区土地流转与金融创新相结合,大力推进土地权益抵押贷款的合规发放和科学管理,出台《金融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并督促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尝试开展农牧区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业务,着力化解“三农三牧”抵质押难题。柴达木农商行开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采取“一个必要、两界联动,三重保障,五方参与”的业务模式,多措并举防范逆向选择,规避道德风险。自业务开办以来,累计发放贷款68笔,共计627万元,全部用于希望村购置“整村搬迁”项目商品住房。天峻县制定《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草原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暂行)》,正在积极完善相关贷款管理细则。
推进信用环境建设。全州建立农户电子信用档案12551户,占贷款农户数的51.88%,已评定信用户16275户,建立信用村85个,信用乡(镇)6个,乌兰县成为省内第二家“信用县”;出台《海西州财政资金建立支农信贷担保体系实施意见》,全州建立担保基金3060万元,担保户数11322户,担保贷款余额20750万元,有效缓解了农牧民和农牧区经济主体贷款难问题,进一步促进了海西州“三农三牧”的快速发展。
形成金融扶贫合力。建立扶贫开发金融服务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成员单位职责,专题研究金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定都兰县为金融扶贫示范县,重点推进,以点带面;出台《海西州撬动金融支持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实施办法》,引导金融业支持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目前,各市县扶贫办均与县级农信联社签订合作协议;印发《金融支持海西精准扶贫工作指导意见》,分门别类开展贫困户、一般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产业化龙头企业精准扶贫,积极探索“贫困户+信用创建+财政贴息+担保基金”的扶贫新模式,以贫困户信用创评为突破口,推行金融扶贫主办行制度,按照信用等级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期限3年以内的免抵押、免担保信用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