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金融改革 青海破冰前行



  本地金融在多年发展中,以时间为轴线,从2008年起的高频次活跃度,到2010年至2013年的平稳上升阶段,都能投射出青海金融破冰前行的历程。在我省加快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和发展中,厚积薄发的青海本地金融,已显现出不可小觑的实力。

  破冰前行:地方银行创新转型

  如今已跃升为本地金融领头羊的青海银行,是我省金融改革破冰前行中的典范。

 

  青海银行原名西宁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7年12月,2008年11月16日西宁市商业银行正式更名为青海银行。

  2010年以来,面对地方金融机构产权关系不明晰、经营能力较弱、呆坏账等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等突出问题,我省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着力推进地方银行向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积极鼓励和支持青海银行做大做强,提高其经营管理、业务创新和盈利能力,青海银行完成第三次增资扩股,先后设立格尔木分行、玉树分行、海南分行、海东分行、海西分行。截至2013年末,青海银行贷款余额236.46亿元,同比增长29.93%。

  以刚刚过去的一年为例,2013年,青海银行围绕“立足区域经济、面向中小企业、服务广大民众”的市场定位,在面对国内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和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的情况下,继续以加快战略转型为主线,着力服务区域经济,强化精细管理,提升风险管控水平,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业务经营的持续快速发展。

  这一年,青海银行创新设立了省内第一家离行式的小企业金融专营机构,利用德国微贷技术,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专业服务,全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1.65亿元,比年初增加21亿元,较年初累计增长30%,占全部贷款的34.5%,圆满完成“两个不低于”目标,被中国银监会授予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表现突出的银行团队称号。

  与青海银行不同,省农信社坚持“地方银行、农牧民银行、社区银行和中小微企业银行”的市场定位,着力加大对“三农三牧”和小微企业等融资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通过强化人才、科技、制度支撑,各项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经营指标显著改善,经营管理机制逐步转换,风险防控能力稳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大幅提升,逐渐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不断向“资本充足、治理优良、内控严密、运行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富有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迈进。

  此外,省农信社还按照“成熟一家、改制一家”的原则,完成了柴达木农商银行、玉树农商银行、格尔木农商银行挂牌开业工作。在全系统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响应省政府号召,勇于担当,筹措资金购买中期票据10亿元。把解决空白乡镇农村金融服务问题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项政治任务,新设立营业网点8家,POS小额助农取款服务点882家,金融覆盖遍及了全省91%的县级行政区和65%的乡镇。

  因势利导:民间投资唱大风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地方金融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重要平台。2010年以来,按照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针对我省民间资本体量不小、活力很强的实际,积极引导民间资本阳光化、规范化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非银金融机构的加快发展壮大。

  2010年以来,先后新设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创新型金融机构100余家。截至2013年末,全省62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37.91亿元,贷款余额超过省内部分单一股份制银行全年规模,累计为“三农”、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总额65.75亿元。63家融资性担保机构累计为“三农”及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总额173.24亿元,担保机构融资担保平均放大倍数2.5倍,担保平均费率为1.6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融资贵”问题有所缓解。非银机构在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和支持民生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凸显。

  攻坚克难:金融创新能力四突出

  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2010年以来,省金融办会同全省金融机构不失时机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占取先机、赢得主动,以大力发展创新性金融机构和推进多样化金融服务为重点,力促金融创新发展。

  突出新兴金融机构比较灵活,能够较好地适应金融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化需求,大力推进创新性金融机构发展。2010年以来,先后组建成立了青海省信用担保集团公司、青海省融资担保业协会、青海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西部矿业财务公司、西宁民间投融资综合服务中心;设立西宁国家低碳产业、昆仑创投等7支基金和青海欧瑞科技发展基金公司等两家基金管理公司,重组成立五矿信托公司,多样化的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形成。

  突出“一行一债”“一行一品”,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力。成功发行50亿元保障房私募债,青海成为继北京市之后第二个发行保障房私募债的省份,该资金用于支持全省12.76万户中低收入家庭、共621.22万平方米保障房建设,金融对重点项目建设的支持进一步增强。

  突出多样化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股权质押、供应链融资等产品创新,多渠道拓宽小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推广成熟的金融产品,开展抵押循环贷款,农户创业小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多种融资模式。

  突出金融服务地方航空业发展,积极创新金融租赁,运用融资租赁工具,实施夹层金融创新,推动组建青海航空投资公司,开创了具有独特青海特征的地方航空“两步走”组建路径,有力推动了我省民航事业的创新发展。2012年,通过金融租赁新引进的两架空客A320飞机相继投入运营,截至2013年底,平均客座率74%,运送旅客65万人次,运输货邮4400吨。(周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