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通知公告 > 通知公告

阿斯巴甜危害及风险评估报告发布:每日限量内可放心食用

2023年07月19日 07:21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王其冰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近日发布了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2B类致癌物)之列,认为只要摄入量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可放心食用。

阿斯巴甜是一种人工甜味剂,化学名称为天门冬酰苯丙胺酸甲酯,被食品工业视为代替蔗糖的甜味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阿斯巴甜广泛应用于无糖饮料、口香糖、酸奶等各种食品和饮料产品中。迄今,阿斯巴甜在食品中的使用已在全球近100个国家获得许可,但围绕阿斯巴甜对健康的影响,数十年来争议不断。

在14日发布的这份最新评估报告中,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2B类致癌物)。具体来说,阿斯巴甜对人类致癌的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癌症及致癌机制的证据也都有限。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在评估报告中重申,评估数据表明,并无充足理由改变此前确定的每日每公斤体重40毫克以内的阿斯巴甜允许摄入量标准,一个人每天的阿斯巴甜消费量在这个限度内是安全的。

世卫组织官网14日发布的一份新闻公报说,针对阿斯巴甜的健康影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和上述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进行了独立和互补的评估。经过审查现有科学文献,两方面的评估都指出,阿斯巴甜在癌症和其他健康影响方面的现有证据存在局限性。

世卫组织营养和食品安全部门主任弗朗切斯科·布兰卡在新闻公报中说:“对阿斯巴甜的评估表明,虽然在常用剂量上阿斯巴甜安全性并不是主要问题,但已对其潜在影响作了描述,而且还需通过更多、更好的研究来进行调查。”

 

添加了阿斯巴甜的食物还能吃吗

2023年07月19日 07:37   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崔 爽 付丽丽

近段时间,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传言满天飞。据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消息,7月14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最新发布了无糖甜味剂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联合专家委员会重申其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

这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首次对阿斯巴甜进行评估,也是联合专家委员会对其开展的第三次评估。

每日摄入量需控制在每公斤体重40毫克内

阿斯巴甜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物和饮料的甜味剂。无糖可乐、口香糖都少不了它。

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介绍,阿斯巴甜是两种氨基酸,即L-苯丙氨酸与L-天冬氨酸,催化制成的一个二肽,并含有一个甲酯。它的甜度大约是蔗糖的200倍,所以用于增甜时的实际用量要比蔗糖少很多。而白砂糖、冰糖、绵白糖、红糖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

范志红介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各种物质的安全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按照与癌症风险的联系,做了致癌可能性的分级。其中1类是“确定的人类致癌物”;2类包括2A类(对人类很可能致癌)和2B类(对人类可能致癌);如果被列入3类,那就是目前的证据还没有提示它有致癌作用。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根据人类癌症(特别是肝细胞癌)方面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对人类可能致癌(2B类)。

被列入可能致癌物的名单,并不一定等于“吃了就要得癌症”。做这些分类,是为了警示人们,在职业防护和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控制,乃至避免接触那些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的物质。

范志红坦言,实际上,很多种食物中含有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所列出的1类致癌物,或者食物本身就被列入1类或2类致癌物,但各国也不会禁止销售,很多公众还是会食用的。

她举例,如酒精饮料中的酒精被列入1类致癌物,但酒、酒心巧克力、朗姆酒蛋糕、酒酿甜食、糟鱼、糟蛋之类含酒精的食物,仍然备受喜爱。比如亚硝胺类物质也是确定的致癌物,但海米、干贝、虾皮、鱼干之类,天然就会带着点亚硝胺类物质。再比如,烧烤食物、油炸食品中的苯并芘之类多环芳烃物质也是确定的致癌物。但人们对烤串的热情丝毫不减。

联合专家委员会得出结论,所评估的数据表明没有充分理由改变以往确定的阿斯巴甜每公斤体重0至40毫克这一每日允许摄入量。

因此,联合专家委员会重申,人们可在这个每日限量内放心食用阿斯巴甜。例如,假设没有其他方面的食物摄入,一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减肥软饮料,一位体重70公斤的成人每天要饮用9至14罐以上才会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

科学界对甜味剂是否健康一直有争议

阿斯巴甜只是合成甜味剂中的一种。其他常用合成甜味剂还包括三氯蔗糖、甜蜜素、安赛蜜等。此外,人们最熟悉的是糖醇类甜味剂,包括几十种糖醇,如木糖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它们是天然存在的甜味物质,通过发酵或氢化的方式来大量生产。

关于甜味剂是否会损害健康的争议从未停止。曾经宣传健康安全的“代糖宠儿”赤藓糖醇在几个月之前就爆出新闻,《自然·医学》杂志刊登的研究结果发现,大量摄入赤藓糖醇会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每天摄入30克的量就会产生不良效果,而这个量和一瓶甜饮料所需要的增甜数量是基本相当的。

不久前,世卫组织也发布了有关甜味剂的报告,提醒大家喝无糖甜饮料、使用各种甜味剂,对预防各种慢性疾病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但范志红也表示,因为研究的证据力还不够强,结果也不完全一致,因此世卫组织和各国食品添加剂管理机构至今还没有对它们做出禁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