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通知公告 > 通知公告

@居家隔离人员 最新官方指南要牢记

 

人民网记者 乔业琼

2022年12月02日 来源:人民网

当前,新冠病毒仍在持续变异,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态势,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为进一步指导各地各部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实施办法》《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南》《新冠肺炎疫情居家健康监测指南》等4个文件。

其中,《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适应病毒快速传播特点,从管理对象、场所要求、管理要求、保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更加明晰的执行标准。专家表示,这为切实落实“四早”要求,助力科学精准疫情防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适应病毒传播特点,《指南》明确了哪些内容?

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BA.1、BA.2、BA.5系列,包括BF.7、BQ.1和重组体XBB,其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的同时,隐匿性更强,传播速度也更快。

“针对一些可能的风险环节,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专门制定了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等4个技术性文件,提出了防范应对措施。”国家疾控局监督一司司长程有全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只要各地严格落实到位,就可以有效降低疫情风险。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贾晓黎介绍,为适应新冠病毒变异的新特点,《指南》首次把对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部分独立成文发布,提出了居家隔离的相关要求。

——在管理对象方面,包括了密切接触者中的特殊人群、解除集中隔离后的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人员、高风险区外溢人员及其他经专业人员评估无法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

——在社区服务中,提出对于居家隔离人员中空巢独居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要格外关注;

——在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自我管理要求中,明确提出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等;

——在集中隔离后的人员转运中,明确要求点对点闭环转运至居家隔离地点,并应保障相应的转运车辆及人员,做好相关培训工作,转运期间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抗击疫情近三年来,我国坚持走小步不停步,因时因势、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对疫情防控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针对奥密克戎,今年6月底发布了第九版防控方案,不久前又发布了“二十条”优化措施,对九版防控方案部分措施进行了优化完善。

“这对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南》正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贾晓黎表示,针对有重症倾向的高发人群,有效关注是及时发现、尽早诊断和及早救治的关键。《指南》不仅对进一步指导各地各部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更加明晰的要求,同时还给居民提供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告知书告知,增加了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解除通知单,让老百姓能对自身所处的状态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可以更准确地遵守疫情防控要求,进行自我管理。

落实精准防控要求,阳性人员可以居家隔离吗?

“二十条”优化措施中提出,指导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人员在居家隔离期间严格落实有关要求,一旦检出阳性,开展传播风险研判并追踪管理相关风险人员,防止疫情外溢;不具备居家隔离条件者仍实行集中隔离。

那么,阳性人员可以居家隔离不送方舱医院吗?贾晓黎对此表示,即使是无症状感染者,临床上仍有发展为重症病例或加重原有基础性疾病的风险,尤其对于老年人及基础性疾病较多的人群,由专业人员进行精准评估更为重要。包括对于病情的评估,以及对于居家隔离条件和环境的评估等。

“基于现实条件,做到一家一策、或者一人一策的精准评估尚有困难。因此,采取集中隔离措施是对阳性人员以及周围居民安全的共同保障。”贾晓黎表示。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在11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根据二十条优化措施的规定,对高风险区外溢人员实行7天居家隔离,期间要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在居家隔离的第1、3、5、7天要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相关人员在居家隔离期间要严格落实居家隔离管理的有关要求,一旦有阳性检出时要及时报告并在2小时内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或方舱医院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对同住人员要求开展核酸检测,并开展风险研判,追踪管理相关的风险人员。

居家隔离期间,防范气溶胶传播有哪些好办法?

《指南》指出,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最好单独居住;非单独居住者,其日常生活、用餐尽量限制在隔离房间内。那么,在居家隔离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防范气溶胶传播呢?对此,贾晓黎建议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每日上下午至少各一次;

二是下水管道、烟道防护。如下水管道过于干燥或没有回水弯,可能造成气溶胶随气流沿管路播散,因此,保证回水弯存水是一个有效手段;座便器冲水时要先盖上马桶盖,避免气溶胶飞溅至马桶外;做饭开抽油烟机要及时开窗通风,避免烟道气流串流(排烟道如有止回阀,则可以不必开窗);

三是勤打扫。每天对家里进行一次湿式清扫,必要时可进行消毒,尤其是卫生间和厨房;

四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勤洗手、少聚集、喷嚏及咳嗽时遮住口鼻,尤其是在人员密集的室内空间,要坚持戴口罩、常通风、保持安全距离等自我防护措施,减少传播风险。

居家隔离人员如何有效防止家人被感染?

常昭瑞强调,根据《指南》要求,居家隔离人员的共同居住者或者陪护人员也需要一并遵守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管理要求,在居家隔离期间严格做到不外出,拒绝一切探访。在此期间,居家隔离人员又该如何做,才能有效防止家人被感染?

贾晓黎表示,建议居家隔离人员最好单独居住,如条件不允许,则建议选择通风较好的房间作为隔离室,其日常生活、用餐尽量限制在隔离房间内,其他人员不进入隔离房间,并尽量使用单独卫生间,避免共用。居家隔离人员离开隔离房间时要佩戴口罩,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

《指南》要求隔离房间内活动可不戴口罩,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时,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而非N95/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这是否会增加感染家人的风险?

贾晓黎表示,医用防护口罩可有效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阻隔飞沫、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根据我国《关于印发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与使用技术指引的通知》,对于居家隔离人员及与其共同生活的人员适用医用外科口罩,不必过度。
 

5个问题带你读懂居家健康监测指南

 

人民网记者 孙红丽 乔业琼

2022年12月05日 来源:人民网

当前我国本土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为了进一步指导地方做好疫情防控,根据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日前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居家健康监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等4个技术性文件。

非必要不外出、不限制共同居住人员的活动、做好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关爱服务……这份《指南》有何重要意义,对居家健康监测人员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对基层相关工作人员提出哪些要求?5个问题带你读懂这份官方指南。

科学精准防控,《指南》让哪些操作更有依据?

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一年多来,演变出了多个亚分支,隐匿性更强,传播速度也更快。对此,我国一直根据病毒变异的特点和临床治疗的实践认识,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

“针对一些可能的风险环节,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专门制定了4个技术性文件,提出了防范应对措施,只要各地严格落实到位,就可以有效降低疫情风险。”国家疾控局监督一司司长程有全在11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介绍。

在适用对象方面,《指南》明确,包括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新冠肺炎感染者出院(舱)人员及其他经专业人员评估需进行居家健康监测的人员。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表示,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主要指从业过程中暴露及感染的风险比较高的人员,包括与入境人员、物品包括进口冷链货物、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集中隔离场所的工作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普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等。这些人员要闭环作业,严格落实个人防护和核酸检测。

在社区服务方面,《指南》要求街道(镇)、社区(村)工作人员要加强摸排和信息登记,及时掌握返回属地居家健康监测的人员信息。

对于居家健康监测人员的管理,《指南》则强调居家健康监测期间,本人要严格落实非必要不外出,如就医等特殊情况必需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

“《指南》不仅分层更清晰,而且更人性化,在防控疫情的同时保障人民生活正常进行,也更便于基层人员去落地和实施,进一步做到疫情防控工作有依据、操作有规范。”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刘昀说。

不限制同住人活动,会导致传播风险吗?

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和居家健康监测,虽都是“居家”,但由于这两类人员感染风险大小不同,场所和管理等要求也有所区别。

对于密接人员、高风险区溢出人员,以及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等,“二十条”优化措施缩短了集中隔离期限,或由之前的集中隔离调整为居家隔离或健康监测。

“两者很大的一个不同,就是居家健康监测不限制其共同居住人员的活动。”王丽萍介绍,而居家隔离人员则在隔离期间赋码,本人和共同居住人员均需严格做到不外出。

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限制共同居住人员的活动,是否会造成新的传播风险?刘昀认为,这种情形下家庭共同居住人员感染风险较低,如果做好自身的安全保障是可以正常生活的。“优化后的措施更人性化,更能保证大家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必要外出”包括哪些情况?

根据《指南》,居家健康监测期间,本人要严格落实非必要不外出,如遇就医等特殊情况必须外出时应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N95/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对此,佛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顾春晖解释,居家健康监测者如有就医等外出需求,在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可以自行前往,不用专人专车接送。

除就医之外,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必要外出”还包括哪些情况?外出买菜行不行?

“居家健康监测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居家隔离,但有就医、做核酸等特殊需要,可以在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有限度外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专家表示,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外出买菜的情况不属于必要情况,但各地各社区应该加强物资供应保障。

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做好自身防护有哪些“招”?

疫情面前,“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居家健康监测人员及共同居住人员应如何做好防护,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多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提示,居家健康监测人员应选择在通风较好的房间居住,尽量保持相对独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单独卫生间,避免与其他家庭成员共用卫生间;尽量不与家庭成员共用生活用品,避免与家人密切接触,用餐时提倡分餐制。另外,居家环境应保持通风,环境卫生清洁。

刘昀建议,居家健康监测期间要规律生活,提高自身免疫力,同时调整心态,不惧怕病毒。“早睡早起、不熬夜,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补充适量维生素C。既能预防感冒,也能预防病毒传播。”刘昀说。

回应群众急难愁盼,社区需要做到什么?

当前,各地正在抓实抓细做好疫情防控。针对居家健康监测人员,街道(镇)、社区(村)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需要开展好哪些工作?

刘昀建议,社区要发挥属地作用,做好健康宣教,组织好人员做好居家健康监测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应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帮助解决基本生活保障、就医用药等急难愁盼问题。

《指南》明确,街道(镇)、社区(村)工作人员要掌握空巢独居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居家健康监测特殊人员情况,建立台账,做好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关爱服务。

刘昀举例称,对于特殊人群,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社区可以和有需求人员建立密切联系,尽量保证持续治疗;对于孕产妇,要关心她们的需求,帮助完善定期的医院随访监测等;对于血液透析患者,一旦耽误治疗会危及生命,需要社区与医院共同协调透析的时间和地点,做好患者安全保障。

“对于独居老人,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也是需要严密观测的。”刘昀强调,老年人在生活中不排除会出现活动障碍、摔跤等意外情况。他们不仅需要生活方面的关爱,还需要随时联系。这也对社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新闻——

@居家隔离人员 最新官方指南要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