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西州十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风起柴达木,潮涌聚宝盆。党的十八大以来,海西州上下高举旗帜、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忠诚履职,矢志不渝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在不平凡的十年间,优化壮大资源禀赋、深耕细作循环经济、谋篇擘画生态画卷、淬炼提亮发展成色,在风险中抢抓新机遇,在挑战中创造新胜利,在赶考中书写新答卷,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积蓄了跃步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州委、州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海西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守正创新筑牢了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以勇毅前行坚实了稳中求进的步伐,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十年来,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在2021年迈上700亿元台阶,由2012年的376.32亿元增加到713.78亿元,比2012年增长61.9%,十年来年均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7.59亿元增加到43.49亿元,比2012年增长133.8%,年均增长9.9%;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301.17亿元增加到469.3亿元,比2012年增长51.8%,年均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57.56亿元增加到200.99亿元,比2012年增长89.6%,年均增长7.4%。三次产业比由4.7:80:15.3调整为6.1:65.7:28.2,一产、三产占比分别提升1.4和12.9个百分点。202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元,达到152378元,比2012年增长68.7%,年均增长6%。
十年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研究出台《海西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海西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海西州新环保十三条措施》等规章制度和政策举措,全面建立四级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初步搭建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全力实施“三北”防护林、公益林造林、防沙治沙、退牧还草、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巩固提升,国土绿化造林19.29万亩,草原治理74万亩,完成城镇绿化造林面积5491亩,村庄绿化面积341亩。全州林地面积249.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比“十一五”末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全州公众生态满意达到91.26%,全州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格尔木市、德令哈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从2015年的74.2%、83.6%提高到2021年的90.4%、95.3%(2015年开始监测)。建成投运工业园区集中式工业固废场6个、危险废物处置经营单位16家(含2家医疗废物处置企业)、垃圾填埋场共计14座,农牧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实现全覆盖。与全国、全省同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工作,海西排位逐步递增。
十年来,农牧业经济持续优化
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26.59亿元增加到67.38亿元,比2012年增长147.6%,年均增长10.6%。其中,种植业产值由2012年的13.88亿元增加到39.12亿元,比2012年增长230.3%,年均增长14.2%;林业产值由2012年的0.98亿元增加到1.99亿元,比2012年增长102.7%,年均增长8.2%;牧业产值由2012年的11.08亿元增加到25.27亿元,比2012年增长62.4%,年均增长5.5%;渔业产值由2012年的0.05亿元增加到0.09亿元,比2012年下降65.7%,年均下降11.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由2012年的0.6亿元增加到0.91亿元,比2012年增长21.9%,年均增长2.2%。
十年来,特色农畜产品不断涌现
粮食播种面积由2012年的26.93万亩增加到31.38万亩,油料播种面积由2012年的8.47万亩增加到8.59万亩,枸杞面积由2012年的29.01万亩增加到44.57万亩,蔬菜面积由2012年的1.27万亩增加到2.02万亩。全州粮食总产量由2012年的8.72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9万吨,油料由1.23万吨增加到1.28万吨,枸杞由2.64万吨增加到8.83万吨,蔬菜和食用菌由3.93万吨增加到5.09万吨,禽蛋由85吨增加到1033吨。全州牛存栏由2012年的14.71万头增加到33.69万头,出栏由7.18万头增加到8.26万头;羊存栏由2012年221.73万头增加到286.8万头,出栏由108.84万头增加到128.58万头;猪存栏由2012年的5.73万头减少到3.93万头,出栏由5.89万头减少到5.04万头。持续打造枸杞、党参、黄芪、当归、沙棘、藜麦等特色品牌外,积极试种和培育肉苁蓉、藏红花、金丝皇菊、羊肚菌等特色作物。依托自然资源独特优势,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累计认证绿色产品269个、有机产品119个,分别占全省的40%、26.4%,均位居全省首位。认证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产品9个。认证有机牧场242.5万亩、绿色有机枸杞26万亩。建成国家级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县4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农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100%。在全省率先启动“柴达木优品”评选活动,48家企业的107种产品纳入“神奇柴达木优品库”。柴达木有机枸杞种植面积获得大世界“基尼斯”记录,有机枸杞获得中欧互认。
十年来,工业生产提质增效
基本构建形成了以盐湖化工产业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生物等多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循环型产业体系,资源开发由从粗放型向综合利用型转变。2021年,规上工业企业达184户,比2012年增加113户,规上工业增加值较2012年增长51.5%,年均增长4.7%,其中,州属工业年均增长9.7%,中央省属工业年均增长1.9%。
十年来,新能源产业稳步发展
依托资源禀赋,大力推进光伏、光热、风电以及配套储能、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新能源产业展示出蓬勃发展之势,为全州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实现了风电产业由高原实验性开发到大型兆瓦级发电机组的历史性突破,摘取了全国单体光伏项目装机容量第一的桂冠,建成全国首家商业化运营的塔式和槽式太阳能电站,国内首座商业化运行的电网侧储能项目——格尔木美满科技3.2万千瓦储能电站,建成百瑞特新能源300兆瓦光伏组件、明阳300兆瓦风机装配、兴明电力年产1万吨电线电缆生产线,全州新能源产业装机总规模达到1163.3万千瓦,占海西地区电力总装机的92.9%。2021年,全州70户规上新能源企业发电量达119.9亿千瓦时,占规上工业企业发电量的83.8%。新能源产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285.8%,年均增长16.2%,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较2012年提高12.5个百分点。
十年来,项目建设持续推进
2021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4%,比2012年增长21.1%,年均增长2.1%。分行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3.8%,比2012年下降23.6%,年均下降2.9%;第二产业投资下降36.1%,比2012年下降6%,年均下降0.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5.9%,比2012年增长144.5%,年均增长10.4%。西台钾锂硼综合开发项目、年产110万吨纯碱项目、“鱼卡第二煤矿”项目、东台钾锂硼综合开发项目、盐湖有色金属选矿尾渣尾矿资源化再利用循环经济项目、金属镁一体化、国源化工13.5万吨氯酸盐(一期)、藏格锂业1万吨碳酸锂、蓝科锂业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等项目建成投产。聚之源6000吨高端六氟磷酸锂、夏日哈木镍钴矿采选工程、盐湖资源绿色循环利用“互联网+协同制造”服务支撑平台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十年来,基础设施全面改善
2021年,基础设施投资下降31.4%,比2012年增长44.1%,年均增长4.1%。格尔木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茫崖、冷湖完成撤行委合并设市。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二线关角隧道全面通车,格敦、格库铁路开通运营,境内铁路货物运输量3081万吨。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万公里,比2012年增加205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546公里。德令哈、花土沟机场建成通航,立体化交通体系基本构建,2021年民航累计完成运输起降5411架次,比2012年增加4330架次,旅客吞吐量43.51万人次,比2012年增加34.5万人次,货邮1069吨,比2012年增加794吨。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蓄集峡水利枢纽等重点水源工程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河道防洪治理等民生水利工程顺利推进,哇沿水库基本建成,水利基础支撑条件明显改善。
十年来,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
2020年,全州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4.54亿元、较上年增加1.52亿元、增长50.3%,全州R&D经费投入强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0.73%,较上年提高0.28个百分点,超全省平均水平0.02个百分点。《柴达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总体规划》上报国务院,格尔木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首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盐湖股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管理平台入选国家示范试点项目,“柴达木枸杞”获得国家版权局作品登记证书,新增茶卡羊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牛杞来”特色农牧业信息管理平台建成投运,冷湖天文观测基地首架天文望远镜正式启用,德令哈市、乌兰县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青海国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全省唯一一家进入商务部出口“白名单”的医用口罩生产企业。
十年来,内外消费活力持续激发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提升枢纽经济能级和开放通道优势,对外开放呈现新局面。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典型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常态化开行中欧班列,积极推动与浙江省、国家部委、央企对口援建工作,开放合作不断深化。格尔木海关挂牌成立,青新藏(格尔木)陆港商旅物流中心建设扎实推进。2021年,全州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5.66亿元,同比增长7.5%,比2012年增长65.2%,年均增长5.7%。全州进出口总值完成3.23亿元,同比增长54.3%,从2016年起对外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组织发布柴达木钾肥、纯碱、枸杞三个价格指数,成功举办“青洽会”海西分会、柴达木矿产资源开发暨新材料博览会等重大节会活动。
十年来,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依托特有的产业特色、历史沉淀和地形地貌,持续推进格尔木察尔汗盐湖工业旅游项目、德令哈市巴音河景观带(一期)、柴达木自驾车营地文化旅游项目,重点打造茶卡盐湖景区创建、察尔汗盐湖开发建设、柯鲁柯风情小镇等24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茶卡盐湖、茶卡壹号·盐湖景区、水上雅丹等一批重点景区景点知名度越来越高,茶卡盐湖景区加快创建5A级景区工作,将军楼主题公园成功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红色旅游景区,茶卡壹号·盐湖景区成功创建4A级景区,莫河驼场进入国家重点乡村旅游村名录。2021年,旅游人数达到1446.1万人次,同比增长7.1%,比2012年增长336.5%,年均增长17.8%;旅游收入达到76.23亿元,同比增长8.4%,比2012年增长533.9%,年均增长22.8%。
十年来,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
扎实开展爱国法治宣传教育、民族宗教、社会治理等工作,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不断加快,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法治海西”“平安海西”成效显著,连续16年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州,连续两次夺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实现州县乡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建立多元化解机制,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法治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食品药品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守住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生产安全事故由2012年的176起下降至60起,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初步构建。
十年来,财政金融稳步增长
2021年,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9.2亿元,同比增长4.3%,比2012年增长7.2%,年均增长0.8%;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5.9亿元,同比增长0.1%,比2012年增长69.1%,年均增长6%;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49.49亿元,同比下降9.8%,比2012年增长27.9%,年均增长2.8%。2021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57.75亿元,同比增长12.3%,比2012年增长59.8%,年均增长5.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8.02亿元,同比增长3.2%,比2012年增长20.7%,年均增长2.1%。保险市场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0.61亿元,同比增长2%,比2012年增长202.6%,年均增长13.3%。
十年来,城乡区域均衡发展
202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7.32%,比2012年提高5.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3个百分点。农村公路综合优良率提高到54%,建制村道路通畅率、通客车率由62%、64%均提高到100%,等级公路州内形成环网。2021年末移动电话用户67.24万户,固定电话用户17.95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4.17万户,互联网普及率111.2%,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102.3%。行政村网络信号、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已建成622座5G基站,5G用户从零增加到28.44万户。
十年来,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持续扩大民生支出,2021年民生支出达120亿元,占总支出的80.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1252元增加到2021年的38819元,比2012年增长100.6%,年均增长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7916元增加到2021年的17590元,比2012年增长129.3%,年均增长9.7%。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68:1缩小为2.21:1。十年来,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2.67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79.74万人次。202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7%,比2012年回落0.56个百分点。实现全面奔向小康历史性跨越,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提前三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在全国“三区三州”率先实现全域整体脱贫,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州、县两级乡村振兴部门同步挂牌,建立“1+6+5+N”政策体系,落实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1亿元,建立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制度、多部门联运风险预警机制等措施,强化动态监测精准帮扶,脱贫成果持续巩固。稳步推进乡村建设,村庄清洁行动全覆盖,通过推进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改造及乡村基础设施振兴等工程,295个行政村农村公路通畅率达100%,全州农村公路优良率达75%以上。
十年来,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各类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走在全省前列,全州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109.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6%,率先在全省通过全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验收。完成藏区农村义务教育“双语”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学校建设,建成海西州高级中学,成立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各项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州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152745人,比2012年增加66971人;参加城镇失业保险65320人,比2012年增加30768人;参加城镇工伤保险109645人,比2012年增加48361人;参加医疗保险41.59万人,比2012年增加7.02万人。卫生健康信息化全面提速,新冠疫苗全人群全程接种率居全省第一,医疗保险提标扩面,健康海西行动扎实推进,全州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1个(不含村卫生室、门诊部、诊所),比2012年增长25.8%,年均增长2.6%;每千人拥有病床数0.07张,比2012年增长71.6%,年均增长8%;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0.09人,比2012年增长69.5%,年均增长7.8%。2020年常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4.54岁,位列全省第2,比2010年增长3.96岁,比全省平均值高0.58岁。
海西州统计局供稿上一篇:最新工资价位表来了!
下一篇:中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