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接种疫苗仍是强化疫情防控的有效手段。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一部署,北京、河北、山西等多地已经启动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那么,什么人可以接种“加强针”,有什么需注意的问题呢?一起来看。
哪些人群可以接种“加强针”?
现阶段,可以对疫情输入风险高的海关、边检、航空、隔离点、定点医疗机构等工作人员,60岁以上及免疫功能较低的人群,完成免疫接种6个月后可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中国疫苗协会质量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云涛:需要特别强调,打加强针应该还包括近期到海外工作、学习的,到高风险地区去的人。
“加强针”如何接种?
原则在首剂或第二剂接种所在区进行加强针的接种,优先开展接种的重点人群按照有关行业部门的统一安排进行接种。
间隔多久才能打“加强针”?
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6个月后才能选择接种“加强针”。
“加强针”保护力如何?
中国疫苗协会质量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云涛:从我们目前实验获得的数据来看,完成两针免疫后打第三针,它的安全性数据是非常好的。打完“加强针”以后,抗体的保护、综合抗体的水平会提升数倍到数几十倍,那么应该提高疫苗的保护力。针对大家现在高度关注的德尔塔、贝塔等变异株,“加强针”对我们的保护力会大幅提升。
“加强针”疫苗供应是否充足?
国药集团董事长 刘敬桢:国药集团在北京、上海、兰州、成都、长春、武汉六个生物所,也就是说六大生产基地,我们建了六个批产工厂。这个疫苗我们目前为止已经生产供应了接近25亿剂次,同时我们的年产能已经超过了80亿剂次。应该完全可以满足国内的第三针加强针的接种,以及国际市场的需要。
蒋若静
为什么需要加强免疫?
接种疫苗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部分受种者对新冠病毒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因此需要接种加强针。开展加强免疫,对于保护易感人群、有效遏制疫情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哪些人群可以接种“加强针”?
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北京将在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满6个月的18岁及以上人群中实施加强免疫接种。
(一)感染和疾病传播风险高的重点人群,包括边境口岸、海关、移民、国际交通、医疗卫生、监所相关人员及出国人员等人群;公安、消防、应急、交通、物流(含冷链)、冷链食品、邮政快递、养老、精神卫生福利、环卫等维持社会基本运行人群;水、电、暖、煤、气等基本生活物资供应保障关键岗位职业人群;教育行业、服务业、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者等人群;符合接种条件且有接种需要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
(二)重大活动保障及参与人员,包括冬奥会、冬残奥会及其他重大活动保障人员、参与人员;
(三)重点区域需配合疫情防控加强免疫的相关人群,包括疫苗生产企业、集中隔离点、机场、大型会展场所等。
对其他符合接种条件且有接种需要的人群提供加强免疫接种服务。
“加强针”如何接种?
现阶段首先针对感染和疾病传播风险高的重点人群开展,通过各行业、各单位集中组织进行接种。符合接种条件确有接种需求的一般人群,可以通过单位组织、所在社区、接种点登记、预约,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去哪里接种“加强针”?
原则在首剂或第二剂接种所在区进行“加强针”的接种,优先开展接种的重点人群按照有关行业部门的统一安排进行接种。各区加强免疫接种点可通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查询。(https://www.bjcdc.org/article/69021/2021/10/1634685869733.html)
现阶段加强免疫可接种哪些疫苗?
当前北京市可用于实施加强免疫接种的疫苗有国药中生北京公司、北京科兴公司的灭活疫苗和天津康希诺公司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市民朋友在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6个月后才能选择接种“加强针”,原则上使用已接种过的原疫苗进行加强免疫。
(一)使用同一种灭活疫苗完成两剂次接种的人群,原则上使用原灭活疫苗进行1剂次加强免疫;
(二)使用不同灭活疫苗完成两剂次接种的人群,原则上优先使用与第二剂灭活疫苗相同的疫苗进行1剂次加强免疫,如遇第二剂相同疫苗无法继续供应等情况,可使用与第一剂灭活疫苗相同的疫苗进行1剂次加强免疫;
(三)使用腺病毒载体疫苗接种的人群,使用原疫苗进行加强免疫。
张佳欣
通过破译免疫反应背后的细胞迁移机制,瑞士日内瓦大学(UNIGE)和德国慕尼黑大学(LMU)的科学家们已经证明,免疫系统的激活取决于时间并受到生物钟影响。对人体来说,在休息时,即清晨将要进行一天活动之前,免疫功能最强。研究结果发表在18日的《自然·免疫学》杂志。研究建议,在接种癌症疫苗或进行免疫疗法时,为提高有效性,应考虑时间因素。
免疫系统有两个分支,即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先天免疫系统会对常见病原体立即作出反应。而适应性免疫系统则需要持续几周时间,才能形成针对身体已经接触过的特定病原体建立起长期的精准反应。这也是在接种疫苗期间,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典型机制。
淋巴系统是适应性免疫反应的支柱之一。树突状细胞位于许多外周免疫器官,包括皮肤,它们通过淋巴管迁移到淋巴结并呈递抗原,以触发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为了解昼夜节律在免疫激活中的作用,研究人员观察了树突状细胞从皮肤迁移到淋巴系统的情况。
科学家首先观察了一天当中野生小鼠4次树突状细胞的迁移,又观察了没有正常生物钟的小鼠。为了让细胞正确迁移,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管细胞都必须对昼夜节律做出反应。如果没有生物钟发挥作用,免疫系统的活动高峰不再出现,将继续“慢悠悠”地工作。
随后,研究人员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对人类皮肤细胞重复进行了实验。领导这项研究的UNIGE病理和免疫学系与日内瓦炎症研究中心教授克里斯托夫·谢尔曼表示,我们确定了许多分子,特别是趋化因子,它们参与了迁移过程,其表达受生物钟调节。在人类和老鼠细胞中发现了表达受生物钟调节并参与迁移过程的相同因子,尤其是趋化因子,因子活动均根据不同物种的生活习惯有所不同。这证实了免疫系统是根据昼夜交替的自然活动控制活动节奏。
数据表明,免疫系统一天中的活动高峰在早上。谢尔曼说:“昼夜节律是一种节约能源的系统,可根据最迫切的需求充分利用能源。当暴露于病原体的风险最大时,这是否会是免疫系统保持警惕的一种方式?同样,我们会不会在傍晚和晚上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目前还不明确。然而,昼夜节律对免疫系统的重要性才刚刚被揭示,这对于预防性疫苗接种和抗癌治疗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管理都可能是重要的。”
总编辑圈点
地球生命普遍拥有一套内置的时钟,以24小时为周期调节生理活动,以适应我们这颗行星的自转和昼夜变化。以昼夜节律为例,其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段对我们的生理功能产生非常精准的影响,帮助人类为日常各种机能做好准备。科学家们对于昼夜节律的运作机制着迷已久,甚至也考虑过这一机制与疾病的关系,但还是首次详细揭示其对免疫系统的巨大影响。或许在未来,“体内时钟”的研究,将深入到疾病的发病机理与个体治疗当中。
上一篇:前三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