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通知公告 > 通知公告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二〇二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自然资源部  国家统计局
2021年08月27日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8年9月,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汇总数据。“三调”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制作调查底图,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无人机等新技术,创新运用“互联网+调查”机制,全流程严格实行质量管控,历时3年,21.9万调查人员先后参与,汇集了2.95亿个调查图斑数据,全面查清了全国国土利用状况。

现将全国主要地类数据公布如下:

(一)耕地12786.19万公顷(191792.79万亩)。其中,水田3139.20万公顷(47087.97万亩),占24.55%;水浇地3211.48万公顷(48172.21万亩),占25.12%;旱地6435.51万公顷(96532.61万亩),占50.33%。64%的耕地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5个省份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国耕地的40%。

位于一年三熟制地区的耕地1882.91万公顷(28243.68万亩),占全国耕地的14.73%;位于一年两熟制地区的耕地4782.66万公顷(71739.85万亩),占37.40%;位于一年一熟制地区的耕地6120.62万公顷(91809.26万亩),占47.87%。

位于年降水量800mm以上(含800mm)地区的耕地4469.44万公顷(67041.62万亩),占全国耕地的34.96%;位于年降水量400—800mm(含400mm)地区的耕地6295.98万公顷(94439.64万亩),占49.24%;位于年降水量200—400mm(含200mm)地区的耕地1280.45万公顷(19206.74万亩),占10.01%;位于年降水量200mm以下地区的耕地740.32万公顷(11104.79万亩),占5.79%。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7919.03万公顷(118785.43万亩),占全国耕地的61.93%;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1959.32万公顷(29389.75万亩),占15.32%;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712.64万公顷(25689.59万亩),占13.40%;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772.68万公顷(11590.18万亩),占6.04%;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422.52万公顷(6337.83万亩),占3.31%。

(二)园地2017.16万公顷(30257.33万亩)。其中,果园1303.13万公顷(19546.88万亩),占64.60%;茶园168.47万公顷(2527.05万亩),占8.35%;橡胶园151.43万公顷(2271.48万亩),占7.51%;其他园地394.13万公顷(5911.93万亩),占19.54%。园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占全国园地的66%。

(三)林地28412.59万公顷(426188.82万亩)。其中,乔木林地19735.16万公顷(296027.43万亩),占69.46%;竹林地701.97万公顷(10529.53万亩),占2.47%;灌木林地5862.61万公顷(87939.19万亩),占20.63%;其他林地2112.84万公顷(31692.67万亩),占7.44%。87%的林地分布在年降水量400mm(含400mm)以上地区。四川、云南、内蒙古、黑龙江等4个省份林地面积较大,占全国林地的34%。

(四)草地26453.01万公顷(396795.21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21317.21万公顷(319758.21万亩),占80.59%;人工牧草地58.06万公顷(870.97万亩),占0.22%;其他草地5077.74万公顷(76166.03万亩),占19.19%。草地主要分布在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等6个省份,占全国草地的94%。

(五)湿地2346.93万公顷(35203.99万亩)。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7个二级地类。其中,红树林地2.71万公顷(40.60万亩),占0.12%;森林沼泽220.78万公顷(3311.75万亩),占9.41%;灌丛沼泽75.51万公顷(1132.62万亩),占3.22%;沼泽草地1114.41万公顷(16716.22万亩),占47.48%;沿海滩涂151.23万公顷(2268.50万亩),占6.44%;内陆滩涂588.61万公顷(8829.16万亩),占25.08%;沼泽地193.68万公顷(2905.15万亩),占8.25%。湿地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四川、甘肃等7个省份,占全国湿地的88%。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530.64万公顷(52959.53万亩)。其中,城市用地522.19万公顷(7832.78万亩),占14.79%;建制镇用地512.93万公顷(7693.96万亩),占14.53%;村庄用地2193.56万公顷(32903.45万亩),占62.13%;采矿用地244.24万公顷(3663.66万亩),占6.92%;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57.71万公顷(865.68万亩),占1.63%。

(七)交通运输用地955.31万公顷(14329.61万亩)。其中,铁路用地56.68万公顷(850.16万亩),占5.93%;轨道交通用地1.77万公顷(26.52万亩),占0.18%;公路用地402.96万公顷(6044.47万亩),占42.18%;农村道路476.50万公顷(7147.56万亩),占49.88%;机场用地9.63万公顷(144.41万亩),占1.01%;港口码头用地7.04万公顷(105.64万亩),占0.74%;管道运输用地0.72万公顷(10.85万亩),占0.08%。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628.79万公顷(54431.78万亩)。其中,河流水面880.78万公顷(13211.75万亩),占24.27%;湖泊水面846.48万公顷(12697.16万亩),占23.33%;水库水面336.84万公顷(5052.55万亩),占9.28%;坑塘水面641.86万公顷(9627.86万亩),占17.69%;沟渠351.75万公顷(5276.27万亩),占9.69%;水工建筑用地80.21万公顷(1203.19万亩),占2.21%;冰川及常年积雪490.87万公顷(7362.99万亩),占13.53%。西藏、新疆、青海、江苏等4个省份水域面积较大,占全国水域的45%。

“三调”是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也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统一开展的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三调”数据成果全面客观反映了我国国土利用状况,也反映出耕地保护、生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实行党政同责。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从严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从严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用途行为。规范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确保完成国家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规划,因地制宜,统筹生态建设。要坚持节约集约,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继续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体系。强化土地使用标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大力推广节地模式。

“三调”成果是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规划、重要政策举措的基本依据。要加强“三调”成果共享应用,将“三调”成果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相关专项规划的统一基数、统一底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土资源“家底”如何?这组数据给出答案

2021年08月27日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6日,自然资源部公布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主要数据成果。全国国土调查每10年开展一次,而这次是我国第一次将山、水、林、田、湖、草、海等自然资源,全要素统一进行调查。

调查公布了八种全国主要地类的数据,包括总面积、分布、各二级地类的面积、占比等,汇总的时间点是2019年12月31日。

耕地保护上,19.18亿亩,从全国层面看是实现了国家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标。但是第二次调查以来的10年间,全国耕地减少了1.13亿亩,造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而在土地转化过程中,也有部分耕作层受到破坏的情况。18亿亩耕地是我们的底线,我们能不能守住,怎么守?来看这次摸“家底”给出的答案。

保粮食安全 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如何守

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王广华:全国共有8700多万亩即可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还有1.66亿亩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如果需要,这部分农用地可通过相应措施恢复为耕地,但要付出经济和社会成本。但只要我们统筹安排,严格管控,完全可以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王广华表示, 下一步,要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永久基本农田按粮田管理。严格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

生态功能地类增2.6亿亩 保护见成效

生态建设上,10年间,生态功能较强的地类,比如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增加了2.6亿亩,这是我国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但同时,局部地区也暴露出一些生态建设格局不稳定的情况。比如这10年,全国有2.29亿亩耕地流向这些生态功能较强的地类,而同时,又有2.17亿亩这些地类流回耕地。另外,一些地方还暴露出生态建设的盲目性、生态布局不合理等现象。

不符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 如何调整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朱留华:“三调”发现有880多万亩坡度25度以上的林地被开垦成了耕地,而同时,又发现有1.8亿亩坡度25度以下的耕地上种了树,其中有6200多万亩是坡度2度以下的平地。这些与自然地理格局不相符合的做法,既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又影响国土绿化成效长期巩固。这个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朱留华表示,在“三调”形成的数据库基础上,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布局,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并严格实施。同时,对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的原则,逐步进行调整。 此外,在“三调”形成的统一底图上,科学安排并带位置下达新的生态退耕、国土绿化任务。

建设用地增加与经济发展需求总体相适应

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这次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建设用地总量6.13亿亩,比上次调查时增加1.28亿亩,增幅26.5%。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9.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48.34%提高到62.71%。总体上看,建设用地的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总体相适应。但是粗放利用、节约集约程度不够的问题依然突出。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 王广华:从“三调”数据看,城镇用地总规模达到1.55亿亩,一些地方存在大量低效和闲置土地。村庄用地总规模达3.29亿亩,总量较大、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的潜力较大。这些正是我们今后推动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的着力点。

国土资源“一张图” 为什么?怎么用?

这次国土资源调查,是首次将原来的土地调查调整为国土调查,和此前相比,在调查内容、技术方法、组织模式等方面都有不小的调整和提升。这次摸家底的成果也成为未来各项规划工作的统一底版。我们为什么要国土资源“一张图”?这张底图怎么用?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朱留华:实现相关空间规划在“一张图”上的协调衔接,解决过去各类规划底图不一,多规冲突,数、线、区分离等突出问题,实现所有国土空间统一用途管制和实施情况的动态监管。

朱留华介绍,以“三调”成果为统一底版,更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开展大数据深度挖掘,集成国土空间规划、用地用海审批和实施监管等相关数据,构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结合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实现对各类空间利用数据的统一管理、空间分析、共享服务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