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以来,先是全国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局部地区持续多日气温高达40℃以上。随后,京津冀等地区遭遇极端强降雨侵袭,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就粮食而言,极端天气会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冲击,但对粮食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
影响粮食质与量
高温暴雨等带来的干旱洪涝灾害,会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和粮食品质。
导致粮食产量减少。高温天气或暴雨洪灾等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产量14613万吨,比上年减少127.4万吨,同比下降0.9%。其中,河南多地发生的“烂场雨”是夏粮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今年3月份,河南南阳市、周口市、信阳市等地相继遭遇冻雨天气,给小麦的生长带来了不小影响。
引起粮食质量下降、单产减少。高温天气会导致作物生长加快、生长期缩短,致使作物质量下降,影响粮食品质,如口感、储存稳定性和食用价值等。数据表明,今年我国夏粮单产小幅下降,全国平均366.1公斤/亩,比上年减少4.3公斤/亩,下降1.2%,主要原因是5月下旬河南等北方麦区出现大范围降雨,导致灌浆期小麦光照不足,千粒重下降。另外,西南地区冬春连旱,导致云南和贵州等地夏粮单产下降。
导致粮食损失浪费增加,加大食品安全风险。极端天气也会导致损失浪费增加。当遭遇干旱时,由于作物颗粒不够饱满,收获脱粒时会有更多颗粒未能从秸秆上脱离下来,同时收获的粮食颗粒中往往也会混杂更多秸秆碎末。另外,在暴雨洪灾情况下,往往会引起粮食霉变,影响粮食品质。
虽然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会有一定影响,但对我国粮食市场影响相对有限。从市场表现来看,虽然全国夏粮减产,粮食收购价格有所上涨,但是对批发和消费端市场影响很小。根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数据,2022年10月面粉批发价为4.56元/公斤,其后一直走低,今年7月份前半个月下降为4.437元/公斤。从超市面粉价格来看,今年以来一直相对稳定。数据显示,超市面粉价格已连续14个月维持在5.2元/公斤左右。
产业链韧性较强
极端天气对粮食市场影响有限,主要有几个原因。
政府储备粮调节,抑制了粮价上涨。为应对粮食市场波动,我国建立了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充足的粮食储备较好地平抑了粮食市场波动。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增加了粮食进口,更大程度上补充了储备,平抑市场力度进一步加大。以小麦为例,2020年至2022年,我国合计进口小麦2811万吨,年均进口937万吨,为2017年至2019年平均进口量的2.84倍。2023年1月至5月,我国合计进口小麦767.98万吨,确保了国内小麦库存充足。
及时应对极端天气,最大程度减缓冲击。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农业农村部每年都对粮食播种面积、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进行监测,能够及时有效监测和应对干旱、洪涝等灾害。今年河南出现暴雨后,当地立即下拨资金进行救灾,积极组织机械收获、小麦烘干和晾晒,最大程度减少了损失。
极端天气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粮食需求增加。极端天气情况下,人们活动相对减少,粮食消费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粮食价格上涨的压力。比如,在极端高温或暴雨洪涝等灾害情况下,人们旅游出行等活动明显减少,这将减少餐饮业对粮食需求的拉动,从而减轻粮价上涨的压力。
粮食产业链韧性增强,承受冲击的能力提升。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20个一号文件聚焦“三农”,粮食产业稳步发展,粮食产量保持高位。特别是2011年以来,中央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科技成为粮食产业重要的驱动力。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求“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这些都造就了粮食产业强大的韧性。
短期极端天气,不会动摇我国粮食生产和市场的基础。总体来看,极端天气的冲击都是短暂的和局部性的,同时,在部分地区发生洪灾时,另一些地区还可能由于雨水充沛而增产,从而减缓产量下降。回顾历史,不论是2008年南方冰冻雪灾,还是2013年南方干旱和北方暴雨,或者是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带来大暴雨,都没有对粮食生产产生根本性影响。2021年以来的暴雨或极端干旱,也证明了极端天气对我国粮食生产和市场的影响能够被有效控制。
多举措应对变化
面对极端天气影响,相关部门首先要积极行动起来。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储备调控平抑粮价,反对囤积居奇、反对垄断,维护市场正常运转;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全民参与,共同抗击极端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具体来看,针对极端天气的影响,从稳定市场角度应做好几方面工作。
加强粮食库存管理,完善粮食储备管理机制。手中有粮,市场不乱。为此,相关部门要确保主要粮食品种的有效储备,做到平时储得住,用时调得出,确保充足的库存消费比。建立库存,除了做好国内收购外,还要密切监测国外市场动态,必要时适度进口,确保库存需要。
打击资本炒作,反对囤积居奇。在极端天气情况下,粮食价格往往会不同程度上涨,这时可能会有一些游资进入粮食市场进行炒作。为此,要密切监测农产品市场动向,特别是期货市场的情况,坚决杜绝囤积居奇等扰乱市场的行为。
积极引导预期,消除非理性决策。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受粮食产量下降影响,往往会出现市场价格上涨的预期,相关部门要及时发布市场信息,正确引导预期,消除广大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非理性预期和非科学决策。
密切监测国际粮食市场动态,警惕输入型粮价上涨。极端天气,通常于一定时期内在不同国家同时发生。由于国际粮食市场上粮食主产国和主要进口国市场力量不对称,再叠加运输成本提高等原因,往往会出现国际粮食市场价格高涨的情况。为此,相关部门要密切关注粮食贸易,警惕输入型粮价上涨。
生产是市场的前提和基础,农业等相关部门应做好几方面工作:加强对极端天气的预测预警研究,变“救灾”为“防灾”,防患于未然;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除了提高土壤本身质量外,做到“旱能浇”“涝能排”,真正确保藏粮于地;加强抗逆品种培育和推广,增强作物本身的抵抗力。优良品种是种植业的基础,加强抗旱、抗涝、抗倒伏等抗逆性强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的不利影响;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粮食收获、干燥和储藏等技术,做好及时收获和科学储藏。相关部门应继续在粮食收获机械、烘干设施和晾晒场所建设方面给予倾斜性支持,尤其要加紧研发可移动式的小型烘干设备,以备救灾之用。
农业农村部门还要逐步完善各项农业政策,特别是联合保险公司,推出相应的保险政策,包括巨灾保险、收获期农作物保险、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等各种形式的作物保险,通过利用保险产品降低农户利益损失,稳定生产和市场。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
□ 当前,发芽的小麦主要被用作饲料。尽管“芽麦”的产生直接降低了小麦的品质和食用价值,但其仍可作为能量原料替代部分玉米应用于畜禽饲料,从而缓解原料供应压力,降低饲料生产成本。
□ 通过与大型饲料企业签订订单,粮食仍可储存在仓内,待经过杀虫、通风、降湿等技术手段后,芽麦情况渐趋稳定,即可根据饲料加工企业需求分批运送售卖。
今年5月份,河南遭遇了大范围“烂场雨”天气,致使多地出现小麦黑穗、发芽、倒伏等情况,造成小麦产量减少、质量降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如今已到秋种时节,“烂场雨”下的芽麦是否已得到妥善处理?如何降低农民损失?芽麦大量收购后,其质量问题如何解决?对此,记者在河南南阳进行了采访。
南阳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主产区,素有“中州粮仓”的美誉,年均粮食产量140亿斤以上。同时,南阳也是此次受“烂场雨”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今年发芽的小麦一共收了2000多吨,价钱从最初的每斤0.85元浮动至现在的每斤1.2元。”南阳市方城县古庄店镇李家印村粮食购销点负责人韩晓建介绍,像他这样的购销点村里还有很多,收麦最多的时候小麦能从仓库延伸到马路边。
据记者了解,部分家中地少的小农户,由于不了解国家对粮食的保护价格是多少,加上芽麦质量差,简单晾晒后就急于出售,容易造成亏损。
“3亩地的小麦,每斤0.8元,一共卖了2400元。”方城县西桥村村民赵群山说,粮食购销商贩往往会根据芽麦受损程度给予定价,对于含水量15%以下的芽麦以每斤0.9元以上的价格收购,反之含水量越高,价格越低。“今年收成有70%都是芽麦,最初是每斤0.48元,后来最高涨到每斤0.85元。”唐河县大河屯镇五里埠村村民郑春苹坦言,高价收购的渠道会优先考虑粮食大户,小农户一般跟着粮食购销商贩的价格走。国家有相应的补贴吗?郑春苹告诉记者:“有,之前买了农业保险,合计一亩地补助90元,我家20亩地补了1800元,都收到了。”
“‘烂场雨’来临时,唐河县小麦收获进度达60%,当时唐河县以南的十几个乡镇均已收割完毕,而县周边的小麦正是成熟的时候,就导致前期收割的小麦还没有晾晒,后期成熟的小麦又淋雨发芽,受损较重。”河南唐河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孟凡红告诉记者。
事件发生后,唐河县6月2日紧急出台了《唐河县受损小麦收购方案》,6月3日向唐河县农发行申请了6.9亿的收购资金,并于6月4日组织收购,起步价为每斤1.1元,随后上调至每斤1.15元,在全县分布20家粮食收购点,后期针对种粮大户和粮食经纪人进而采取了预约收购和上门收购的方式。截至目前,唐河县收购粮食总量12万吨。“小麦收购政策下发后,整体市价均上调至每斤1.2元左右,已经超出政府定价,市价得到较好调控,农民的损失也进一步降低。”孟凡红说。
据方城县粮食物资储备中心副主任杨奇介绍,方城县在遭遇“烂场雨”后也发布了《方城县2023年夏粮收购处置方案》,并于6月8日向农发行申请调控粮收购贷款资金3.3亿元。自6月9日开展受损小麦收购,截止到2023年8月1日,12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14个库点,共收购小麦60503吨,已使用资金1.4亿元。“目前,方城县夏粮收购有序开展,粮食交易价格平稳回升,有效保护了种粮农民积极性,统筹解决了农民‘卖粮难’问题。”杨奇说。
被收购上来的芽麦,去哪儿了?
专家介绍,“芽麦”主要被用作饲料。尽管“芽麦”的产生直接降低了小麦的品质和食用价值,但其仍可作为能量原料替代部分玉米应用于畜禽饲料,从而缓解原料供应压力,降低饲料生产成本。
“今年唐河小麦卫生等指标正常,只有出芽率占比70%左右,适合做饲料。”孟凡红介绍,受损芽麦品质降低,收购后自然不能用作面粉等食用原料加工,只能做饲料。据了解,唐河县与方城县受损芽麦收购后,均与牧原集团、中国正大集团等饲料加工企业签订订单,每吨收取65元的粮食保管费,随后分批运送售卖。“芽麦过多,很难大量出售,与大型饲料企业签订订单后,粮食仍可储存在仓内,待经过杀虫、通风、降湿等技术手段后,芽麦情况渐趋稳定,即可根据饲料加工企业需求分批运送售卖。”孟凡红表示,在维护好农民权益的同时,食品安全同等重要。对待受损芽麦,要严格把关,精准分类,既要守好农民的钱袋子,又要让老百姓吃到放心粮。 (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