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观察评述 > 观察评述

沐浴青洽会之光,柴达木“高”在哪里?

 

 

资料图

资料图

柴达木日报记者 孙丹丹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7月20日—24日,一年一度的青洽会如约而至。沐浴青洽会之光,“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再次站在“世界屋脊”,点燃新引擎,释放新能量,登上新高峰。

八面揽风,芳华盛放。这是一场非比寻常的盛会,传递着大美青海、魅力海西坚持不懈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青洽会是青海举全省之力举办的大型综合性经贸盛会,在陪伴青洽会走过的23载春秋里,围绕“开放合作·绿色发展”主题,2019年—2021年,我州连续三年设立分会场,青洽会已然成为深化海西对外开放、展示区域发展优势的重要窗口,见证和推动我州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生动实践。

万商云集,春华秋实。这是一届硕果盈枝的盛会,收获的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州紧扣国家发展战略,紧跟经济发展趋势,结合实际、系统设计、科学布局、精准施工,本届青洽会“主题州”的新身份必将使海西对外交流合作实力再提升、载体更丰富、辐射愈宽广,让世界看到一个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的柴达木“新高地”。

“稳藏固疆,通甘入川”,作为古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节点,地处青藏甘新四省区交汇中心地带,柴达木占据着得天独厚的“高”区位优势。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年,是一个大国责任与担当的十年,更是在崭新发展的大时代,海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构筑与国际接轨的外向型经济走廊的践行与作为。

2017年8月20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青海省首次发往俄罗斯彼尔姆市的中欧班列从格尔木火车站驶出。同这趟班列一同启程的是82个满载盐湖产品的铁路集装箱,来自青藏高原的货物首次搭乘中欧班列走向欧洲市场。

近年来,海西州依托格尔木市“一带一路”黄金节点城市区位优势,建设格尔木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成立国际陆港规划研究机构,全力推进国际陆港建设等工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7月1日,一袭中国红、中国白、长城灰、国槐绿四种色调涂装、车身贴着烫金“复兴号”标识的C981次动车组列车从西宁站驶出,一路向西,经过天峻县、乌兰县、德令哈市,驶向格尔木市,这标志着海西迎来“复兴号”动车时代,加速度的创举进一步打通海西的“经脉”。

“瀚海明珠”触手可及,“聚宝盆”近在咫尺。柴达木这块身处大漠之中的亘古之地,一步步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展示平台,一路高歌猛进。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柴达木不断厚植营商环境的“高”发展沃土,2022年,海西州营商环境综合得分较上年增长7.41分,增幅全省第一;海西营商环境满意度评价得分87.66分,排名全省第一。

引凤先筑巢。走进德令哈工业园区,道路平整宽阔,周边厂房林立,企业物流车辆络绎不绝……近年来,海西州委、州政府推出一系列真抓实干的硬举措,全面搭建“1+N”营商环境政策体系,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持续做好减税降费、要素保障、产销对接、强化调度、精准服务等工作,由“政府端菜”向“企业点菜”转变,主动俯下身、心贴心,紧扣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以“税之力”解“企之忧”,让产业对接变成“逛集市”,企业能力变成“商品”,买卖双方按需“交易”。依托青洽会平台,为更多企业“请进来”和“走出去”提供便捷服务开通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货物申报业务实现“一个平台、一次提交、一键办结”,主要功能覆盖率100%。

3月23日,按照全省统一部署,2023年青海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复工海西分会场活动在德令哈举行,同时,全州其他六个地区同步举行集中开复工活动。此次开复工的项目投资总量大、质量高,预期效益好,涵盖领域广。

正是有着这样一批批企业翘楚、有识之士走进柴达木、投资柴达木,在“聚宝盆”里实现梦想、收获事业,也成为推动海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招商引资是青洽会的重头戏,好的营商环境便是招商引资的“强磁场”。以更加鲜明的市场意识、更加有效的服务意识、更加主动的担当意识、更加强烈的法治意识,营造放心的投资环境、舒心的发展环境、安心的经营环境,海西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盘活了优势资源、激活了潜力后劲。

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海西在历届青洽会中引进的项目涵盖了光伏、储能、材料、农畜产品、文旅、盐湖等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无不契合了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高”发展战略。

大大小小的盐湖,如宝石般散落在瀚海戈壁,让柴达木盆地成为我国盐湖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

从一滴卤水到盐湖循环发展,盐湖产业用科技创新驱动盐湖资源综合开发,逐步搭建起从单一钾肥开发到盐湖化工、能源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产业耦合发展的循环产业模式。从盐湖“巨舰”到打造盐湖产业“航母”,盐湖人始终坚持“扎根盐湖、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显现着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从百年盐湖到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依托盐湖资源,全国最大钾肥生产基地持续加固,实现钾、钠、镁、锂、硼“五子登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资源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为盐湖产业发展擘画的宏伟蓝图。今天,海西正在举全州之力,从强化盐湖资源保障、提高创新驱动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梯度培育市场主体、加速融入“双循环”新格局、增强要素保障能力等六大方面加快推进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

行走在柴达木广袤的大地上,风力发电机似白色“森林”,蔚为壮观;光伏发电板像蓝色“海洋”,熠熠生辉。由风生水起走向风光无限,海西州依托州内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及荒漠化土地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依托柴达木盆地自然禀赋,成为青海省最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基地,石油天然气占全省的100%,煤炭占全省的90%,太阳能和风电占全省新能源装机的45%。第一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架构顺利实现,初步形成了光伏、光热、风能发电和装备制造、电网建设多点发力、齐头并进、快速推进的发展格局。

发展路线愈加清晰、发展成效愈发显著,海西产业“四地”建设正在不断向“新”转变、向“高”攀升。

天空之镜、恶魔之眼、中国的马尔代夫……众多景点被贴上网红“标签”,使得海西格外“出圈”,让海西旅游产业发展充分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红利,而这红利得益于柴达木极富特色的“高”生态加持。

海西之美,美在生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高质量发展生态旅游,海西从未停下探寻的脚步。加快推进景区项目建设、文旅融合、文旅惠民、文物保护等重点工作,成功培育多个文化旅游品牌,让柴达木成为人们心中的诗与远方,创造了一个个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海西布局高原生态有机畜牧业、种养结合循环农牧业、高质融合现代农牧业“三个环形产业带”,全州种植枸杞、藜麦、饲草等特色农作物占比达67.7%。目前,全州绿色有机食品企业达到95家,绿色有机产品达到351个,认证规模稳居全省首位。58家企业138个产品入选“神奇柴达木”优品。“一州两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州 、重点示范县。发布“神奇柴达木”海西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授权。“神奇柴达木”“乌兰镜物”“茫洋崖畔”成功入围2022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名单。

海西州委副书记、州长乔亚群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中表示,目前海西州通过发挥产业优势,实现了开放新突破。国际“盐化”走廊加速推进,2022年以盐湖资源为生产原料的各类工业品出口额较上年增长7倍。金属锂、氯化钙、氯化镁、纯碱、有机枸杞等产品远销欧美、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柴达木枸杞获得欧盟绿色有机认证,深受海内外广大消费者青睐,其品牌价值近百亿元。

从起势到成势,海西在加快推进产业“四地”建设上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并行稳致远。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这个万物葳蕤、夏花灿烂的季节,青洽会,将海西带向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海西,也以敢于变革、敢于担当的时代气魄和更加自信、更加务实、更加开放的姿态,阔步迈向更加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