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俄乌冲突陷入僵局以及美国加快收紧政策的预期提升,不断加剧的通胀风险正在全球掀动加息风潮。从亚洲到欧洲,从美洲到大洋洲,多国同时面临经济前景不明和货币贬值挑战,全力遏制通胀已成多国央行眼下头等大事。
4月11日,世界贸易组织发布报告认为,俄乌冲突推高全球范围内食品和能源商品价格,特别是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农产品价格将受到明显冲击。4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IMF和世界银行春季会议前瞻讲话中称,俄乌冲突将导致143个经济体今年的经济增速预测值被下调。她同时表示,在发达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的潜在溢出风险有所增加,其借贷成本可能上升,还可能受到资本外流冲击。
通胀抬升风险正在蔓延。仅从3月数据看,美国、法国、德国、土耳其、瑞典、罗马尼亚、印度等国通货膨胀率纷纷创下多年来新高,德国通胀数据甚至达到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的最高值。为遏制通胀,从韩国到加拿大,从新西兰到阿根廷,多国央行近期频频加息。当然,通胀面前并非所有央行都能迅速决策。4月14日,欧洲央行宣布维持三大关键利率不变。这被外界解读为由于担忧经济下行而继续坚持审慎、渐进的货币正常化进程。然而,由于欧洲在俄乌冲突中的纠结态度,已有经济学家对欧洲经济发出滞胀警告。
短期看,俄乌冲突持续引发大宗商品价格飞涨,是推升近期全球通胀的诱因,但真正的根源不止于此。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奥古斯汀·卡斯滕斯近期以《通胀时代的回归》为题发表演讲指出,通货膨胀在过去一年出人意料地急剧上升。他认为,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超常规政策使需求迅速反弹,且集中于商品部门,而供给侧又无法快速跟进。俄乌冲突进一步扰乱了供给,大宗商品价格因而迅速飙升。有分析认为,当前通胀的根本原因,仍在于美西方主要经济体的超宽松政策引起的货币超发。
论货币超发,就不能不提到美国。4月12日,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3月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1.2%,同比增长8.5%,再度创下40年来新高。在这一数据公布前后,包括芝加哥联储主席埃文斯在内的多位美联储高官频频发声,称应加快加息步伐,加息50个基点对美联储而言是“合理选择”。
“爆表”的数据和美联储官员的鹰派表态,不仅帮助美元指数终于重新站上100关口,更让美联储加快收紧货币政策预期高涨,在世界各地特别是新兴市场引发资本外逃、汇率动荡以及债务危机。过去一个多月,在斯里兰卡,本币连续大幅贬值,该国出现外汇匮乏、物资短缺、物价高涨、供电紧张等问题,并引发抗议活动;在埃及,该国央行在美联储加息后宣布允许商业银行自行设定外汇汇率,埃镑对美元汇率应声而落,大幅下跌近16%,埃镑贬值也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加剧输入型通胀。
有分析指出,“货币超发不一定有通胀,但通胀一定是因为货币超发”。眼下的局面表明,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多年的宽松政策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钞票发多了钱会变“毛”,这是普通百姓的常识认知,同样也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连 俊)
中新财经4月19日电(记者 谢艺观)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叠加国际局势等影响,近期“滞涨”成为探讨全球经济中的高频词。我国会否面临这一问题?来看一下官方回应和专家解读。
“我国跟它们情况不太一样”
“此前全球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实际上是非常宽松的,这也带来了流动性泛滥的情况,随之产生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告诉中新财经记者,俄乌冲突对全球大宗商品供求也带来了较大压力,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供求关系更加紧张,价格上升的压力越来越大。
另外,“此前不少国家在‘放水’的时候,并没有扛过疫情冲击、带来经济的复苏和正常运行,居民消费能力仍不充分,很多国家的企业尤其传统企业,生产供应能力不足,让通胀进而升级为‘滞涨’。”赵锡军说。
我国是否面临“滞涨”的风险?对此,赵锡军认为,“我国跟它们情况不太一样。”
赵锡军指出,从国家政策层面讲,在应对疫情的时候,我国采取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政策,同时没有突破底线,保持着相当的定力,“总闸门”是控制住的。需求上,未“直升机式撒钱”去刺激;企业生产供应上,实现较快复产,保证了供应的稳定和充分。
“所以,我国经济复苏是全球最好也最快的,在‘滞涨’这块面临的压力小了很多。”赵锡军说,国内现在虽面临着就业、经济增长等方面压力,但国内政策处置较为得当,能够把内外压力通过政策调控,如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把它尽可能化解掉。
3月以来,国内多地出现散发疫情,需要实施疫情防控。
对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白景明指出,“疫情冲击只是阶段性的冲击,中国经济本身的韧性,超大市场具有强大抵御疫情冲击的潜质,再加上我们宏观政策的发力,应该说中国经济的态势今后总体是向好的。”
不过,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现在发达经济体退出宽松政策,美联储可能采取更大幅度加息和更快缩表,对全球流动性和金融市场产生的冲击不可忽视。国内当务之急是尽快控制住疫情,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稳定和扩大总需求,确保二季度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物价有望保持温和上涨
在物价方面,赵锡军表示,我国也在面临着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推高传导进来的压力。
“俄乌冲突导致全球供应链和贸易受阻,推升粮食、能源、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引起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温彬说。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也在18日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对国内的影响在加大。
“但总的看,商品和服务市场供给能力比较充足,保持价格稳定具有较好基础。”付凌晖说,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一季度,CPI同比上涨1.1%,比1-2月份涨幅略有扩大。核心CPI上涨1.2%,涨幅与1-2月份持平。
“从走势看,尽管存在国际输入性因素以及部分鲜活食品短期供给压力,但总的看,CPI保持温和上涨的有利条件比较多。”付凌晖指出。
付凌晖称,从需求看,消费和投资需求仍处在恢复之中,对价格拉动作用有限。从供给看,粮食生产连续丰收、库存充裕,生猪产能总体恢复,猪肉供给总体充足,价格还在下降。我国商品和服务市场供应能力比较充足。同时,市场保供稳价的措施还会持续显效,也有利于价格稳定。因此,价格保持总体稳定温和上涨的态势还是有基础、有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