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观察评述 > 观察评述

四季度货币政策怎么走

2021年10月13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周茂华

近段时间以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国内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增速放缓超预期,加之四季度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到期量较大,市场对降准预期仍在。四季度货币政策怎么走?

从历史经验看,央行启动降准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至少要满足以下几方面条件: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压力持续增大,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趋弱,货币和信用环境整体偏紧,通胀整体温和可控等。其中,宏观经济、通胀表现和货币信贷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看宏观经济形势。从近期公布的国内经济数据看,外需表现强劲,但内需复苏步伐趋缓,三大投资分项中,基建投资表现低迷,制造业投资仍在恢复,行业复苏不平衡问题较明显,但经济整体仍保持复苏态势。此外,三季度经济增长放缓主要受极端气候、工业原材料涨价、关键零部件短缺、全球供应瓶颈等一些短期因素影响,随着短期因素减弱,经济复苏动能将会再度增强。

二看通胀表现。近期,海外不少经济体面临供给瓶颈、物资短缺,能源物价上涨压力大,但国内8月CPI同比增长0.8%,处于“1”时代,物价表现温和。国内主要物价压力在工业部门,8月国内PPI同比进一步上探9.5%的历史高位,主要是受能源、工业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影响,导致国内部分中下游企业经营成本快速上升,利润明显受挤压。

三看货币信贷环境。8月社融、新增信贷及M2同比增速均不及市场预期,但从两年均速看,8月M2同比增长9.7%左右,与两年名义GDP均速基本匹配,货币环境合理适度;从市场利率水平看,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格局,整体看,国内货币信贷环境并没有出现过度收紧情况。近两个月,新增信贷、社融放缓,更多是受短期因素影响,随着短期因素影响减弱,经济活动回暖,企业对经济前景依然保持乐观预期。

此外,从外部环境看,美国近期经济数据好坏参半,但其就业和经济持续改善,尤其高通胀压力给了美联储充足的理由,适度收紧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国内降准,可能引发市场对中美政策分化预期升温,不利于市场预期稳定。

目前来看,国内宏观经济保持复苏、货币信贷总量保持适度宽松,同时,避免过度宽松货币环境进一步刺激大宗商品价格走高,预计四季度全面降准门槛较高。

当前,国内经济主要问题在于复苏不平衡,是结构性的,例如:旅游、住宿、餐饮等行业继续受疫情抑制;芯片等零部件短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对部分企业生产、销售构成拖累;国内基建投资表现低迷等。在确保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情况下,央行将更多倚重结构性工具,精准调节,加大对小微企业、制造业等重点新兴领域的支持,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更好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关系。

但是,全球经济仍处于“非常态”,多数经济体元气尚未恢复,疫情反复、供给瓶颈、海外经济解封与短期强刺激政策效果边际递减等,海外经济复苏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国内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保持一定灵活性,加强跨周期设计,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 周茂华)

专项债发行提速等多因素扰动资金面 业界认为四季度降准必要性提升

2021年10月13日    来源: 证券日报     刘 琪

 

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节奏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经全国人大批准的预算安排显示,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44700亿元,其中专项债务限额36500亿元。另据财政部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累计发行13546亿元,进度不足40%,节奏慢于前两年。

不过,自8月份开始,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速度明显加快,月度发行规模不断刷新年内新高。数据显示,8月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为4884亿元,9月份为5231亿元。截至9月末,年内新增地方政府债券累计发行23661亿元,发行进度条拉至64.82%。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各地剩余新增专项债额度需于11月底前发行完毕,不再为12月份预留专项债额度。这也就意味着10月份、11月份这两个月的专项债的累计发行规模将达到12839亿元,占到全年额度的35%。

“如果新增专项债发行进一步提速,将带动基建投资边际企稳。”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是考虑到债券发行到投入使用存在时滞,部分专项债对基建的拉动效应可能在明年初才能生效,今年基建投资大幅反弹的概率不大。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若剩余新增专项债额度于10月份、11月份发行完毕,两个月的发行规模总计将是历史新高。

在新增专项债发行提速的情况下,银行中长期流动性将受到挤压。从10月份流动性的其他扰动因素来看,10月15日将有5000亿元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十一”假期前的14天逆回购也将大规模到期,同时10月份还是缴税大月,因此本月流动性面临一定的扰动。据中信证券首席IFCC分析师明明此前预计,在完全排除MLF以及逆回购到期的因素后,10月份流动性缺口在6000亿元附近。

“10月份上半月资金到期量较大,包括逆回购、MLF到期,再加上专项债发行提速,上半月资金流动性可能减少超过1.2万亿元。前期财政资金释放,对流动性有一定的补充效应,但比较有限。由此看,流动性缺口可能在短期内出现,需关注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的对冲操作。”陶金说。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9月7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曾强调,“对于财政收支、政府债券发行缴款等因素对流动性产生的阶段性扰动,人民银行有充足的工具予以平滑,完全可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那么,在10月份存在多重扰动因素的情况下,央行究竟会采取哪些措施平抑流动性,是否存在降准可能?

罗志恒预计,央行后续货币政策可能将通过逆回购、MLF等公开市场投放、再贷款、再贴现等措施呵护流动性平稳,但整体难言宽松,10月份降准的可能性较低。

“央行或将通过MLF足量续作,确保商业银行中长期的流动性压力能够得到短期缓解。”陶金认为,地方债发行有可能会造成中长期流动性缺口,考虑到当前中期资金利率水平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降准的急迫性似乎并不大。但考虑到中长期流动性收紧因素较多以及稳信用的要求,四季度降准的必要性有所提升。预计央行将根据中长期资金的变化,相机开展降准动作。

国海证券研报亦认为,专项债发行提速会提高四季度央行实施降准的必要性。当然,仍不能排除央行通过大额MLF与逆回购工具,进行基础货币投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