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观察评述 > 观察评述

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国双拥办

联合发布“最美拥军人物”先进事迹

2021年07月31日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7月30日电  (记者刘博通)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双拥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营造爱我人民爱我军浓厚氛围,动员激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国双拥办7月30日联合发布“最美拥军人物”先进事迹。

山东省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拥军船”船长集体和次仁罗布等9名个人被授予“最美拥军人物”称号。他们中有接力拥军61年为驻岛部队义务接送人员物资的“拥军船”船长集体,有用自身战斗经历传递爱国主义精神的抗美援朝革命老战士涂伯毅,有扎根雪域高原、矢志拥军守边的村支书次仁罗布,有以大爱守护伤残军人的好军嫂宋妍嫱,有十六年如一日关心爱护边防官兵的烈士母亲张兴会,有坚守北疆卫国巡边30余年的牧民护边员阿迪雅,有倾注一生为革命老人养老尽孝的优抚工作者贺晓英,有积极致力部队急需人才培养事业的教育界人士郭海明,有参战立功退役后热忱拥军的优秀企业家莫浩棠,有把拥军当家训接续传承的曹恒。他们自觉弘扬爱国拥军光荣传统,大力支持部队建设改革和练兵备战,满腔热情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排忧解难,书写了军民鱼水情深的时代新篇章,必将激励广大军民见贤思齐、勤奋敬业,自觉投身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实际行动,为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汇聚起磅礴力量。

发布仪式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现场采用播放视频、访谈互动等形式,讲述“最美拥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工作生活感悟。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国双拥办有关负责同志为“最美拥军人物”颁发荣誉证书。

“最美拥军人物”评选发布活动自2014年至今已累计举办3届,激发了全社会参与拥军的极大热情,树起了尊崇军人职业的鲜明导向。

 

不忘初心 强军有我

2021年07月31日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①至图⑦分别为贾柏森、王占山、杜富国、陈思宇、何龙、伍姣蓉、何贤达近照。
  李根、刘祎、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近日,河南多地遭遇强降雨天气致灾,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奋力开展抢险救灾。他们战洪水、护百姓、运物资,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诠释着人民子弟兵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情意。

回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4年峥嵘岁月,人民军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路披荆斩棘,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革命战争年代,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夺取了伟大胜利;和平建设年代,他们不畏艰辛、苦练本领,有力服务和保障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今天,本报“倾听”栏目与人民网移动中心联合推出特别策划,走近7位军人和退役老兵,回首他们的参军初心,讲述血与火淬炼出的军营故事。

——编  者  

  

亲历百团大战的八路军战士贾柏森——

强国梦强军梦 一定能够实现

97岁的战斗英雄贾柏森家中,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张照片——年轻的八路军战士端坐椅上,神情肃穆。这是他人生中第一张照片,拍摄于1945年收复河北邢台的战役之后。“当时心里可高兴啦,抗战胜利了!”

1938年7月,日军进犯贾柏森的家乡河北霸州。天上飞机狂轰滥炸,乡亲们躲进庄稼地。身边的惨象深深刺痛了他:“我一定要参军,必须把侵略者打跑。”刚满14岁的贾柏森离开家,辗转找到了八路军队伍,在太行山区战斗了7年,并在1940年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百团大战是贾柏森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当时,他在129师385旅769团3营任通信班副班长,所在部队连续战斗3个半月。正太铁路破袭战中,他和教导员、两名通信员在狮脑山顶峰拼命阻击日军,教导员壮烈牺牲;榆辽战役中,为了拔掉日军石匣据点,全营连续几个小时猛烈进攻,营长在离敌人仅20多米的地方指挥战斗;反“扫荡”战役中,他们集中主力部队围歼日军,战斗三天三夜,歼敌600多人。

百团大战的胜利,不仅鼓舞了贾柏森,更进一步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2005年和2015年,贾柏森先后受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大会。他乘车经过天安门,认真敬上军礼,战火纷飞的画面和牺牲战友的脸庞一起涌进脑海。“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贾柏森说,“保卫国家、建设国家、发展国家的使命,就交给这一代青年了,强国梦强军梦,一定能够实现!”

  

“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占山——

坚持理想信念 参军为咱百姓

6月2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里,92岁的战斗英雄王占山一身戎装。“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这个老兵!”他抚摸着金灿灿的“七一勋章”,回忆起70多年前参军时的情景感慨万千:“荣誉属于我的战友们!”

1929年,王占山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钱营镇小赞公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的他,亲历了共产党为乡亲们分田地的情形,革命的信念在他心底深深扎根:要跟着共产党为老百姓打天下!

10岁那年,王占山就加入抗日儿童团,放哨、送信、侦察。年龄大些后,他被推举为民兵连长。

1947年, 18岁的王占山终于如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年后,作战英勇的王占山宣誓入党。在以后的战争岁月里,他随部队一路南下,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两广战役;24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50岁,参加边境自卫作战。戎马生涯数十载,他出生入死、英勇杀敌,身上留下38处伤疤,“铁心跟着共产党”的信念从未动摇。即使是离休后,王占山依然倾情传播红色革命基因,把关心培养下一代作为自己的“新阵地”。

“参军就是为了咱老百姓啊。”如今,儿孙满堂的王占山最爱给孩子们唱的还是那首《八路好》:“八路好,八路强,八路军打仗为哪桩?八路军打仗为老乡……”他的人生正如歌中唱的那样,始终未曾忘记“为老乡”的初心。

  

“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

为了祖国需要 时刻准备冲锋

清晨,在军号声中,杜富国起床穿衣后,摸索着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在医院康复治疗期间,杜富国坚持用军人标准要求自己。“我出生于革命老区遵义,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对军营向往已久。”18岁那年,杜富国如愿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边防军人。他清晰地记得入伍那天自己有多激动。

2015年,当驻守边防的杜富国得知上级组建扫雷大队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主动请缨,义无反顾奔赴排雷战场。他说:“作为一名军人,我们就应该为人民服务;国家有需要,我们就应该站出来、顶上去。”

自参加扫雷作业以来,杜富国千余次进出雷场,累计作业300余天,搬运扫雷爆破筒15吨多,排除各类爆炸物2400余枚,处置险情20多起。在执行排雷任务的3年里,每次扫完一块雷场,杜富国和战友们都手拉手徒步检验雷场。

2018年10月,杜富国在扫雷行动中发现一枚加重手榴弹,他立即让同组战友艾岩退后,独自上前查明情况。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了,杜富国失去了双手、双眼。杜富国说,“我只是做了军人应该做的事,假如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会坚守初心,做出同样的行动。”

2019年,杜富国被中央军委授予“排雷英雄战士”荣誉称号。如今,杜富国坚持以冲锋的姿态投入每一次康复训练,他戴着智能假肢常写的四个字“永远前进”越来越有力量。“作为一名战士,我在人生的另一个战场上,会继续为梦想奔跑。”杜富国说。

  

陆军第73集团军“强军精武红四连”指导员陈思宇——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英雄精神

陈思宇的父亲也是一名军人。从小经常听父亲讲红色故事、讲英模人物、讲家国情怀,耳濡目染之下,陈思宇也树立了从军报国的理想。高考后,陈思宇选择了报考军校。“如愿穿上军装的第一天,我内心无比自豪,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扎根军营,建功立业。”他说。

刚入伍的时候,陈思宇体能素质不达标。当时,学校成立了长跑、单杠、双杠等项目补差组,几乎每一个补差组都有他的名字,“有时甚至萌生了想放弃的念头。”陈思宇说。后来,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红色教育中,他认真聆听了先辈们的革命故事,受到了精神洗礼。“强军精武红四连”是一支从黄麻起义诞生的英雄连队,建连94年来,连队从黄麻起义初创到万里长征行军,从夜袭阳明堡扬名到抗美援朝建功,栉风沐雨、红心不变。“在战争年代,先辈们经历的苦远比我们多得多,不管在多恶劣的条件下,他们总是能够敢打敢拼、攻坚克难,身处这样的英雄连队,我怎能轻言放弃?”他说。

从那时起,陈思宇每天加班加点训练,别人练1小时,他就练2小时,各项体能素质渐渐赶了上来。就在今年,陈思宇带领连队参加集团军半年基础考核,获得武装五公里越野第一名、总评第二名的好成绩。

时代在变,使命不变。“新时代,我们‘红四连’官兵提高训练水平、锤炼打赢本领,一定会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中,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陈思宇说。

  

海军陆战队某旅作训科参谋何龙——

矢志保家卫国 初心从未改变

何龙自小崇拜英雄,穿上军装保家卫国是他儿时的梦想。高中毕业后,他毅然填报军校参军入伍。毕业后,何龙主动选择来到著名的“蛟龙突击队”,从此走上特种作战之路。

那年,上级选派特战骨干赴国外留学。经过层层考核,何龙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作为海军唯一一名代表进入某国“猎人学校”学习。

在这所特种兵训练学校,只有具备过硬军事素质、顽强忍耐力和超常意志力的军人,才可能闯过重重难关顺利毕业。“决不放弃!”留学前,何龙在动员大会上立下铿锵誓言。

每天只吃两个小玉米饼,睡眠不到两小时;背负40公斤的装备,全程实枪实弹……一系列极具实战特色的训练,让各国学员们随时面临严峻考验。

“身在异国他乡,荣誉感变得愈加清晰强烈。”回想当年的情景,何龙仍很激动,“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拼了!为了祖国荣光!”

最终,何龙以顽强的意志力经受住了考验。教官对他竖起大拇指:“你有不怕死的精神!”

无论是在一线作战岗位,还是如今从事机关参谋工作,只要是与研究作战有关的东西,何龙都刻苦学习。2020年,何龙被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上,我仍是当年那个一心想要穿上军装保家卫国的少年。”一路走来,何龙坚守自己的初心,从不懈怠。

         

空降兵某部“雷神突击队”战士伍姣蓉——

直面艰难考验 磨砺狙击刀锋

“年轻的时候不追求梦想,老了拿什么来回忆?”谈起自己当兵的理由,伍姣蓉这个22岁的姑娘豪迈地说:“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参军。当兵就当好兵,不然白来军营!”

前年,空军筹备狙击手集训,本没有女队员名额。不甘平庸的伍姣蓉大胆请缨:“战场不分男女,我希望成为空军部队第一批女狙击手。”

为了能够尽快成为合格狙击手,伍姣蓉把加压训练当做必修课。由于手腕力量较差,她只能从最基本的卧姿据枪开始,在坚硬的泥地上一趴就是一个多小时,近40摄氏度的高温炙烤下,不一会儿衣服装具就被汗水浸透;膝盖、手肘也经常磨破,有的地方刚结痂又开裂……伍姣蓉说:“我基础薄弱,更需要苦练加巧练,否则永远无法弯道超车。”

队友回忆,一到晚上伍姣蓉就带着她们叠弹壳、扎米粒、穿针眼,训练直到深夜。伍姣蓉常说:“吃常人不能吃的苦,才能成常人不能成的事。”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过一轮轮筛选,4名女队员不仅顺利结业成为空军第一批女狙击手,伍姣蓉更是获评“空军优秀狙击手”。“‘雷神突击队’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一定可以创造出不一样的精彩。”从此,伍姣蓉更加坚定了自己当一个好兵的信念。

“战场时刻面临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我一定会扛起保家卫国的责任,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她说。

              

火箭军某导弹旅发射架指挥长何贤达——

苦练精训技能 淬炼导弹精兵

1996年,17岁的何贤达在电视上看到军事演练中的导弹发射场景,心中暗想:“我当兵一定要当一名发射号手。”

入伍后,何贤达如愿来到了火箭军,却没能成为一名发射号手。新兵下连之后,他被分到了别的班。

何贤达没有放弃梦想,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开始自学导弹专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年底的考核中,因为成绩优异,何贤达被组织调整到发射连。

何贤达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导弹转载号手。寒来暑往,苦练精训,很快跻身全旅有名的“一吊准”。

战友们形容他的水平:“可以用吊车夹着焊条插进啤酒瓶内。”但他并不满足于当一名转载号手,他的目标是成为导弹发射“1号手”。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没少吃苦。刚开始学的时候只能靠背规程和观摩别人操作,接触不到实装,但这些困难,都被他一一克服。2000年盛夏,西北大漠摆开考场,何贤达高分取得“1号手”上岗资格证,成为该型号导弹担此重任“第一兵”。

担任号手21年,荣立一等功一次,何贤达对祖国国防和军队的发展深有感触。“作为一名基层战士,能为强国梦强军梦贡献力量,我备感骄傲。”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能吃苦、敢战斗,一定能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本报记者李龙伊、程龙、张晔,人民网记者刘云,张智、杨越旺、马弋云参与采写)

 

脱下戎装再创辉煌 军魂不变坚守初心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才让三智    发布时间:2021-07-31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他们戴着红花离开了军营,重新步入社会,他们始终坚持着“当兵保家卫国,退役服务社会”的坚定信念,用热血和担当、忠诚和誓言、追求和爱心,奏响了一曲奋进的凯歌。

听党指挥 军人底色永不褪

“退伍,只是战场的转移,真正的军人,即使脱下军装,依然会保持军人的信念。”这是张龙安信奉的一句话。

张龙安是青海中司卫保安公司总经理,同时也是一名退伍老兵。2003年底,张龙安脱下了军装,告别了21年的军旅生涯。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一定要在新‘战场’上续写敬业和担当。”站在计划安置还是自主择业的十字路口,经过深思熟虑,张龙安毅然响应号召选择了自主择业。

在创业初期,他与人合作投资近10万元做生意,结果打了水漂、交了学费。这时他发现了一个道理——“打铁必须自身硬”。他积极参加县、州、省军转部门举办的各类就业培训班,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不断努力学习取得了“物业管理经理资质”和“保安师证书”。

有能力、有资质加上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和敢打敢拼的作风,2016年5月,他被聘为青海中司卫保安公司总经理。

作为一名老党员的张龙安发现公司没有成立党支部,他深知建立党支部的重要性,在张龙安当选党支部书记后,他重视加强党支部班子的建设,公司党建工作得到较大的提升,不仅得到了甲方的认可,还赢得了社会的肯定。

“做企业不光要盈利,还要有担当”。面对公司保安员文化水平低、收入少等实际状况,张龙安关心爱护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用心用情留人育人。

2017年5月,保安员赵建青突发心梗,在无父母、无妻儿、无积蓄的情况下,张龙安发出捐助倡议,在他的带领下,大家纷纷解囊相助,共捐款五千余元,公司也出资两万余元。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带领公司和党支部班子全体党员不等不靠不观望,积极投入到“战疫”中去,配合公安、社区、物业等单位开展抗疫工作。

在公司配备防疫物资的同时,他自筹资金,为保安员送去医用口罩、医用卫生手套、医用纱布等防护用品,并为保安员送水送食。同时自愿交纳特殊党费500元,还为武汉捐款800元,在他的感召和倡议下,昔日战友共捐款19100元。

从2016年5月至今,公司员工发展到309人,公司平均年创利九十多万元,公司被评为2017年度诚信企业单位,他个人在2017年、2018年分别被胜利路党工委、香格里拉小区党委评为优秀党员,2018年10月被评为诚信企业先进个人。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业务拓展迅速,分别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哈密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成立了中司卫保安分公司。

助力小康 彰显退役军人本色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永远离不开农村,我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帮助父老乡亲脱贫致富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带领大家共同奔小康,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晁沐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晁沐是湟源县申中乡的一名退伍军人,1987年12月参军入伍,1991年12月复员回到家乡后,他自主创业,为自己的理想不断拼搏。

在部队服役期间,他曾多次获得全军“技术能手”“优秀士兵”等荣誉称号。退伍后的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军营中的一腔热血都融入到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

在自己创业取得成功的同时,不忘为乡亲们办实事、办好事,排忧解难、扶贫济困。2003年捐助申中乡贫困学生10名,每名2000元;2007年金秋助学捐款18000元;2010年支援玉树藏族自治州、湟源23万元,在抗击疫情时,捐款2.2万元。

作为一名村干部,晁沐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他成立了“村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村集体实现收益61.02万元,投资300万元的旅游扶贫项目,建立了所有权归村集体的300亩树莓采摘园。

在产业扶贫中,他以树莓产业园带动旅游产业,积极争取农家乐项目资金,吸引外出创业人员返乡发展乡村旅游。在他的带领下,前沟村通过树莓经果林种植项目,在2016年-2020年5年间,全村318户农户每年分红收益12.5万元。

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他积极投身村居环境改善,带领村民积极争取资金,共补植补栽行道树27000株,种植草花2000平方米,同时多次组织人员对村内主干道路两侧、水源地进行环境卫生治理,使村内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和改善。

晁沐在自主创业的同时,心系群众,坚持带头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树莓、中药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使前沟村的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高尚情怀。

军人担当 为乡村振兴增色

走进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保安镇下庄村,令人感受到和谐而又温馨的新农村的良好氛围,说起今天的好日子,村民们都会伸出大拇指称赞村党支部书记多杰太。

多杰太于1990年3月至1992年12月应征入伍,退伍后的他“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积极投身家乡建设。2005年他全票当选下庄村村委会主任,2010年担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自担任村支书以来,多杰太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不计得失,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好事,谋福利。

上任之初,多杰太严格要求自己,将部队中练出的一身正气,投入工作中,带领全村干群一起为改变家乡面貌,为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针对村公共活动场所小、设备简陋,他和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资金,完成了村两委活动室的建设,增设了科普图书室、社会治安值班室、完成了村卫生室建设。

同仁市推广“三议一表决”制度以来,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奖励性住房补贴、民族风情园、高标准灯光篮球场等重大项目的建设方面,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商讨,最后经过村民(户代表)大会集体表决通过,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下庄村民族风情园项目已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墙体美化改造工程全面建成,高标准灯光篮球场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停车场以及绿化等一批项目顺利完工。

如今的保安镇下庄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娱乐场所齐全、群众安居乐业。

正是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下庄村获得了很多荣誉。在他担任人大代表期间,他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反映群众呼声,建言献策,体现出一名“兵支书”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