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经初步核算,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
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我国经济在极不平凡之年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这些成绩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成之惟艰。
主要目标完成好于预期
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由负转正、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全年经济增长2.3%——2020年,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预计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宏观调控主要目标已经实现,好于预期。”宁吉喆表示,经济增长指标恢复至常态水平,2020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5%,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比上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2.5%,低于3.5%左右的预期目标。
综合国力持续增强
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大关意味着什么?宁吉喆表示,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综合国力持续增强。2000年,我国经济总量迈上10万亿元台阶,2012年突破50万亿元,2020年又突破100万亿元。20年内,经济总量规模扩大至10倍,成就举世瞩目。
科技实力不断进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日趋活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20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持续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预计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位。
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40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超过55万亿元,这将助推我国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进一步发挥。
有基础有条件延续稳健复苏态势
宁吉喆表示,2021年,我国经济有基础也有条件延续稳健复苏态势。虽然当前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然较大,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而且正在显现——
一是物质基础雄厚。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工业增加值超过30万亿元,交通通信、能源水利保障作用增强。
二是产业体系完整。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三是市场空间广阔。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明显,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调整升级将拉动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四是科技实力强大。我国科技创新日趋活跃,研发投入总量已达世界第二,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专利申请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五是人力资源丰富。我国劳动力供给规模居世界前列,16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技能人才达到2亿人,研发人员总量也居世界首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熊 丽)
人民网北京1月18日电(曲源 周晶)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对外公布,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于预期,初步核算,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我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意味着什么?中国经济能够V型反转的密码是什么?针对以上问题,人民网强国论坛记者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
强国论坛:我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对此,您二位怎么看?
魏建国:这个数据内涵丰富、含金量高。
向内看,100万亿元,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标志着我国向高收入国家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向外看,100万亿元,像一个巨大的吸铁石,吸引着全球的外商来华投资,带动全世界经济发展。此外,数据也给我们注入更多信心,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集聚了新动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
张永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在这样背景下,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瞩目的答卷。我国拥有完善的产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还有14亿人的超大市场空间,自我调整能力比较强,能有效应对疫情冲击。而且疫情期间催生了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些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回稳复苏、转型升级。
强国论坛:中国经济能够V型反转的密码是什么?
魏建国:数据如此亮眼,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这个优势表现在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上。比如,为应对疫情影响,去年国家出台了各项政策,并就切实提高纾困政策落实的精准性、时效性提出明确要求。通过今天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制度优势有效克服疫情影响,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
此外,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外贸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是,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齐头并进;二是,跨境电商在疫情期间成为我国实物贸易主要方式之一;三是,一般电器、家用电器、玩具等传统出口商品向高新技术、高新电子商品转变。
疫情冲击之下,中国经济展现出了强劲的韧性。2021年,中国经济必将乘势而上,其中外贸大有可为。
随着RCEP的签订,预计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的外贸会呈现两位数的增长。这是因为RCEP是全球最大的贸易经济体,占据全球近三分之一的GDP,而且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有很强的互补性。现在东盟已经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相信未来东盟和中国之间的外贸往来会不断增长。
此外,中国会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和贸易。随着RCEP的签订,相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会陆续和中国签订双边自贸协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的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会成为一个大趋势。同时非盟、阿盟等国家也会加强和中国的合作,从而推动区域贸易的发展。
最后,大数据、云计算、5G、智能制造等数字技术会在中国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永军: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
其次,我们产业体系相对比较完备,在受到疫情冲击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依然能够较顺畅的运转。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随着产业升级和自身营商环境的改善,中国的市场和工业化体系将在全球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最后,中国企业适应新变化的能力较强。比如,比亚迪本来是生产新能源汽车的,疫情来了之后很快做出调整,快速建立生产抗疫物资的生产线,国外很多企业做不到这一点。
强国论坛:从2020年全年看,消费仍然是负增长。消费的拐点何时会出现?
魏建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全年看仍然是负增长,但是三四季度已经转正,特别是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达到了4.6%。
今年要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让老百姓有能力消费、有信心消费、有底气消费。而这就需要抓住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呵护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当民众端牢了饭碗,激发出消费意愿,不仅能够推动中国的经济列车稳步向前,更能享受到有品质的美好生活。
张永军:从宏观角度来看,目前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就是消费。近期疫情有所反弹,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怎么做到既能够有效防控疫情,又不影响到消费回升的势头,确实需要多方关注,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总的来说,我对国内的消费前景还是非常看好的。我国有14亿人口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拥有全球最具成长性的内需市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调整升级,消费的增长空间仍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