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观察评述 > 观察评述
高压输电线路下的那些人和事——记国网青海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德令哈运维分部

海西新闻网讯(柴达木日报记者省天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长年累月、夜以继日地活动在高压输电线路的下面,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着每一米、每一寸的输电线路,确保它们安全有效运行,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他们,了解一下他们平凡中的点滴生活。

首先来认识他们中的一员:风大气燥的茶卡、高寒缺氧的五道梁,还有那一大片、一大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都是黄小虎经常工作的地方。满腔湖北口音,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他,一毕业就选择了条件艰苦的青藏高原,缘于这里急需像他这样的电力方面的技术人才,后来他成为了国网青海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德令哈运维分部输电运维三班的班长。

五道梁的气候极为恶劣,曾被称为“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叫娘”。2017年9月,柴拉直流线路年度检修工作如期来临,考虑到班组老师傅的身体状况,黄小虎选择了毛遂自荐。到达那里后,为了保证工作质量,他几乎每天都是陪着施工人员在铁塔上作业。然而,高处不胜寒,凌冽的寒风从他的衣领里灌了进去,被风卷来的雪花一片片地打在他的脸上,而全神贯注盯着仪表的他,顾不上这突如其来的风雪天。经过一场“浴雪”奋战,4个小时后从铁塔上下来,他整个人长时间地瘫坐在地上......

野外的日子,总是忙中透着艰辛。每次车辆驶入目的地,巡线人员下车后,黄小虎会再次确认任务,然后根据线塔分布情况,深入检查一条条线路的运行情况,查找每个有可能影响线路正常运行的缺陷,哪怕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不放过。越过荒漠戈壁,黄小虎眼睛像扫描仪一样,检查接线是否良好、有无过热、线路上有无塑料布,标示牌是否清晰等,都一个不落地仔细检查,每检查完一个基铁塔,他都会在输电线路巡视记录本上记录所发现的情况。输电线路经过的有些地方是车辆到不了的,这时,黄小虎就要背着沉重的检查设备,徒步前往。“在生态保护区,为了减少对草原的破坏,我都是沿着别人的脚步印痕前进。”工作中,陪伴他前行的还有他的生态环保意识。

还有一个人不得不说。扎根异乡,就意味着要舍小家为大家。从山之东到海之西,平均海拔从200米到接近3000米,高寒缺氧是他们最大的挑战。2010年,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柴达木,他就是运维分部党支部书记吕良辉。“嘟嘟嘟......”听到均匀的响声,没有了任何其他杂音,在场的所有人欢呼喝彩,吕良辉的眼角瞬间湿润了。2015年,海西地区第一台主变压器大修,23个日日夜夜,他和同事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线工作当中。负责此次机修的人员中大部分来自沈阳,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他们无法坚持工作,先后换了三批人,任务还是没有完成,面对这一切,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工程技术人员一个个躺下来,吕良辉担忧着他们的身体状况;机修工作进展缓慢,他担忧着工期能否按时完成。这些还不够,此次行程最让他担心的问题就是遇上了乌兰地区的雨季,因为在下雨天继续施工,不但存在安全隐患,还可能让前期做的工作前功尽弃,于是现场停工是唯一的选择,他并不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休息机会,因为他满脑子全是如何尽快修好这一主变压器,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为了缩短工期,他选择了一边施工,一边验收的工作方式。上天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带领下,被大家视若生命的变压器修好了,按时完成了这一重大任务。

“2012年德令哈分部刚成立的时候,一个电缆头,我们都要请人来做,而现在人人都是做电缆头的高手。”说起员工的进步,吕良辉非常得意。他说:“2015年,全分部连3个技师都找不到,现在已经有31个技师,16个工程师。由于公司员工平均年龄只有30岁左右,学习能力强,再过几年,个个都是技术能手。”显然,眼前这位穿着蓝色工作服的80后党支部书记,对公司的未来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