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闻网讯 (柴达木日报特约记者 刘法营)在时风时雪的袭人寒意中,远在青海高原辽阔西部的海西州,早已在兼程行进中,与这个饱蕴生机与活力的希望之春、发展之春携手向前。
省委十三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从全国甚至全球视野中对我省省情做了新的深刻再认识,从更高的战略站位对青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制度安排。
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作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作为我省开展循环经济的主战场,作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压舱石”,海西州在“一优两高”战略引领下,借力绿色循环发展取得的世所瞩目的新成效,凭借高质量发展筑起的新轨道,依托率先在全省实现全域整体脱贫、成功创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集聚的新实力,海西,以充沛的底气,在“一优两高”这部极富时代色彩的磅礴乐章中,亮出了勇于实践、勇于引领的“海西强音”。
生态优先,绿色迸发新希望
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海西的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努力走出一条资源循环可利用、生态环境可承载、经济发展可持续之路。这已经成为海西勇毅笃行的共识与信念。
正是在“一优两高”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海西更加明晰自己前行的路径,海西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发挥自身优势,将发展的差距势能转换为发展动能,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依靠生态保护环境,培育生态资源,推动自然资本增值,实现保护与发展、保护与财富增值的良性互动。绿色发展,已然成为海西最具潜力、最富含金量的鲜明标签。
在鲜活实践中,海西把环境保护与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使环境保护成为产业升级的倒逼动力机制,为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认识到四大传统产业在特定时期,似将是当地经济的基础和支持的同时,走优势资源综合开发与技术改造提升并重之路,推动传统产业转换动能、改造升级,促进企业间联合,产业间耦合、区域资源整合,在传统产业“嫁接”“孕育”基础上,全力打造千亿元锂产业集群、千万吨级原油储备及油气化工产业集群、千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千亿元特色生物产业集群的“五个千”产业集群。从结构不优、产业低端、发展粗放跨向物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大幕豁然拉开。
伴随着绿色发展的“活水”浸润瀚海戈壁,产业籍此完成了“脱蛹化蝶”。
海西以循环经济发展为载体,大力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构建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扩展相结合的循环工业体系,成为提升柴达木地区产业竞争力、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围绕盐湖资源开发,全力推进资源的梯级开发和综合利用,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建设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利用生产钾肥废卤母液提取金属镁,实现了多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结构性板材、高强高韧镁合金、储热熔盐等新材料产业发展,推动了特色优势产业的融合升级。
依托海西得天独厚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以及广袤的荒漠、半荒漠化土地,光热产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建成国内首家商业化运营光热电站,进而带动了光伏运维智能机器人制造、风力发电机组塔架、电线电缆、光热发电跟踪集热器、塔式定日镜等生产制造能力;通过枸杞、福牛等绿色产业发展,建立“种养植—加工—综合利用”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激发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活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注重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了资源开发向高端化、高新化、高值化延伸,实现了产业间协调融合发展。
高质量发展,催生动能转换
顺应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潮,海西选择与生态建设相向而行的产业,推动现有产业向高质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找准定位和方向,以紧迫感搭上国家发展的“快车”,实现融入国家战略的高质量发展。
从青海盐湖镁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金属镁厂源源产出的金属镁锭,作为21世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绿色新能源新型材料,正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电子工业、医疗领域、军事工业等不同行业领域。“在保护中实现更好发展”,通过创新已然释放出良好效能。
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保障盐湖资源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主导思想下,盐湖产业调整战略“三步曲”应运而生:实施“降成本、去杠杆、去非主业、强管理、强创新”,打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系列组合拳,企业“强壮”起来;实施“走出钾、抓住镁、发展锂、整合碱、优化氯”的新发展布局,推动“十三五”规划全盘落地,企业借风扬帆好起来;全面启动绿色发展的“镁锂钾园”建设,使企业在瞩目高端、放眼寰宇中“飞起来”。
通过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发展支撑进一步夯实,相关技术得到突破,盐湖资源开发逐步由原料开采和初级产品加工向下游延伸;以盐湖资源开发为先导,结构合理、优势突出、集约利用、链条完整的盐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盐湖产业在海西乃至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成为工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
为使高质量发展显现成效,面向未来,海西将大力推进盐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下游延伸,逐步形成属地化的、完整的、相互配套的、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培育盐湖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世界级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资源型循环经济示范区。
而与此同时,循环经济链上的相关产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瞄准国内外新材料市场,重点发展以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金属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品附加值,镁合金、镍钴材料等优势明显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已然崛起。装备制造业并驾齐驱,形成了以光伏、光热、风电、高端装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海西,正在向青海特色装备制造基地突进。
高品质生活,“红”了产业,变了“活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发展依靠人民”,海西正是以此作为根本遵循,从而使海西的各民族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
柴达木盆地东部边缘的乌兰县茶卡镇,向来以产盐闻名。这块在藏语里意为“盐池”的地方,因盐成名,依盐而生。而今依然凭借着“盐文章”抢占先机。
靠着茶卡盐湖的“天空之镜”,照亮了茶卡镇的建设之路,以此为品牌,带动起茶卡这座古驿完成了向新型城镇的嬗变。持续数年的茶卡盐湖旅游井喷之势,带动了茶卡镇与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茶卡镇市场主体从以前的“门前冷落车马稀”,迅速递增到558家,全镇围绕旅游从业商户占到80%以上,直接带动就业逾千人,间接带动就业3千余人。“产城联动”使茶卡镇收获了“国家特色小镇”“中国最具文化价值的特色小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等多项国家级桂冠。
茶卡镇的“两街”片区一期工程,投资过亿元的楼宇和门面房,集商业、餐饮、住宿等功能建设已见雏形。通过项目建设拉动茶卡新型城镇建设的硬件设施,作为扶贫产业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标仍是带动农牧民增加收入。
在茶卡镇农牧民搬迁小区住户施玉萍家,女主人施玉萍将上下两层的家庭宾馆收拾得干净清爽。旅游旺季,她家一天的住宿收入就近千元。施玉萍的丈夫平时在外靠开挖掘机挣钱,全家一年的收入将近10万元,比原来在20公里以外的巴音村务农翻出了许多倍。两个孩子全在离家不远的学校上学,涉及家里日子的各种手续在镇上办事大厅一站就可以全部办结。从以前的农民变成城镇居民,在施玉萍看来,不仅是身份变了,而且从日子到心里都在与这座新型城镇融合在了一起。
产业调整催生新型农民。在海西州乌兰县铜普镇都兰河村,几乎每户村民的家门口都竖着一块咖啡色的牌子,上面清晰地印刻着“藜麦代售点”“刺绣加工”“盐敷袋加工”……
都兰河村过去是一个农业贫困村,村民多种植青稞、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产业结构单一。海西有效探索一家企业帮扶一户贫困户的“一企一户”帮扶措施,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助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都兰河村魏海民家是因病因学致贫的典型,魏海民夫妻俩均患有疾病,一双儿女在上学。三江沃土公司定点帮扶他家后,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和技术,几年下来,魏海民家积攒下了家底。
通过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农牧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现代服务等扶贫主导产业,海西州已逐渐构建起“户有增收项目、村有集体经济、县有扶贫产业园”的发展格局。
高品质生活让百姓有了巨大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奋进在“一优两高”之路上的海西,也以新青海建设提升的新高度,谋求新的跨越。
上一篇:中央媒体记者团走进海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