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40年来,一座座城市发生历史性巨变,一家家企业不断展现蓬勃活力,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从今天起,《青海新闻联播》推出“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庆祝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道,首先,我们来关注我省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和变革。青海最大的机遇是政策,最大的价值是生态,最厚的底蕴是资源,最强的动力是改革。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近些年的绿色矿山建设,青海矿产行业从改革中汲取力量,实现成功转型升级。今天的节目,我们以金辉矿业为例,来看看我省在绿色矿山建设方面带来哪些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青海时指出,“青海资源也是全国资源,要有全国一盘棋思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这段话给青海矿产资源开发指明了方向。青海省地矿局下属的都兰金辉矿业以创建绿色矿山为契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探索出适合青海高原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民族地区和生态脆弱区的高原矿业绿色发展的“金辉模式”。
穿过柴达木盆地茫茫戈壁深处的都兰,是我国黄金开发的生产一线。在满山岩石、寸草不生的山谷间,一个绿色现代化矿山企业跃然眼前。在青藏高原独特的深秋里,金辉矿业的各个厂区依然绿意不减。
记者李文慧:说起矿山,人们想到的是光秃的山峦和飞扬的尘土,但是当我们走进都兰金辉矿业,看到的却是美妙的音乐喷泉和茂盛的林木,从视觉和理念上改变了我们对矿山的直观感知,在海拔三千多米的昆仑山下,金辉人用十年的时间打造了一个美丽的“矿山花园”。
金辉矿业位于海西州都兰县五龙沟地区,常年干旱少雨、沙尘暴肆虐,属高原荒漠区,生态十分脆弱。光秃的山峦,飞扬的尘土,这也是矿产开发原有的模样。但金辉矿业愣是将“矿山变成花园”,从视觉到理念上完全颠覆了人们对矿山的直观感知,让矿山披上了一件绿色的外衣。
青海都兰金辉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洲:大家都觉得种树不可能,但是为了保证树木成活率,我们落实到人,最后我们总结出一套经验,从挖到种、到养护形成了整套的方法,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种植了上百万棵树木,成活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从2014年起连续4年,金辉矿业把改善矿区生态,优化矿区环境看作是一项企业责任,想方设法因地制宜植树种草。成功种植绿色植物60多种,形成“乔、灌、草混合”的种植特色。如今,在矿区的道路两边、生活区,建设中被破坏的地面已经全部覆盖了层层绿色。昔日“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的模样已经成为历史。
青海都兰金辉矿业有限公司职工黄继萍:当年我们刚来的时候,矿区经常刮沙尘暴,打完饭都是回宿舍吃,回去满嘴都是沙子,吃起来都是嘎吱嘎吱的。后来慢慢的树都长好后,感觉变化非常大,大家在这呆着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么多年。
本着“少花钱花小钱”原则,金辉矿业与施工单位共建矿区景观亭、人工湖、健身小广场等基础设施,在生活区一律采用太阳能设施,力求节能低碳。
形成了水域、绿化和道路硬化实现全覆盖,使矿区环境和气候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逐步形成了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派新景象,成为了高原戈壁滩上的一片绿洲。环境好了,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到金辉时间不长的员工王汉城对此感触颇深。
青海都兰金辉矿业有限公司职工王汉城:到了这个企业之后,也确实发现很不一样,都给我们一种正规化,标准化的感觉,让员工很放心,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我所做的工作做好。
矿山变为花园,村民成为朋友。除了把生态文明建设视为企业的责任之外,金辉矿业还将做好企地共建和扶贫攻坚当做生存发展的企业文化,与1个企地共建村、4个定点扶贫村建立了良好的帮扶关系。
海西州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上滩西村党支部书记尕桑太:金辉矿业公司是我们一对一的帮扶企业,门面房给了我们一年10万块钱的租金,对商户一对一帮扶的贫困户帮扶力度也特别大,贫困户也住上了楼房,生活也变得好了。
由内到外,由己及人。通过绿色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金辉矿业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企业的外部知名度、关注度、影响力不断提升,企业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新的矿山企业精神不断彰显。
青海都兰金辉矿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程邦伟:通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公司逐步形成了,爱岗敬业、主动作为、开放自信、感恩奉献、担当创新,追求卓越的金辉精神,职工群众的工作作风、技能水平、精神面貌有了极大的改观,企业主人翁意识空前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