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法治的保障,社会稳定就没有根基,经济社会发展就难以顺利推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聚焦“依法治国”,让“法治”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热门词汇。对于地处反分裂斗争一线、维稳任务十分繁重的青海而言,全面推进依法治省,是加快实施“三区”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然选择。
省委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省,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坚持好拓展好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全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青海科学发展,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全省长治久安。
回首我省依法治省路,步履铿锵,砥砺前行,法治的力量推动着青海社会稳定与进步、经济发展与转型,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与生活。
司法体制改革带给群众更多获得感
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重要改革举措,对于建设更加和谐美丽的新青海具有重大意义。
2014年3月,中央确定我省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首批试点省份后,省委高度重视,全省上下牢记先行先试的责任使命,坚持遵循司法规律和从省情实际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相结合,坚持改革创新和依法推进相结合,坚持先行试点和整体推进相结合,全面推进改革。
员额制改革在全国成功树立了“青海样本”,一批优秀法官、检察官经过遴选脱颖而出,极大地提升了全省法官检察官队伍的素质,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强化对司法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始终坚持遵循司法亲历性和权责一致性规律,不断完善司法责任制,努力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为了体现法官、检察官职业的尊荣感,坚持责权利相统一,按照建立职业保障制度相关要求,研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法官检察官职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司法职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
坚持科学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同时为整合司法资源、节约司法成本、方便群众诉讼,在部分地区开展建立跨区域法院、检察院改革试点和流动服务机构试点工作,省以下人财物统一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除此之外,司法体制改革带给群众的获得感是显而易见的,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省全面推开的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工作已初现成效,各级党委政法委共登 记涉法涉诉来信来访同比下降,各级政法机关登记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同比上升。同时,各级检察机关受理的来信来访、申请监督案件也同比上升,这说明群众到党政 信访部门反映涉法涉诉问题的少了,选择司法程序解决问题的多了,依法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新机制、新格局正在形成。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我省司法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法治,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文化,需要所有人坚持不懈地培育、弘扬。
我省着力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省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全面依法治省,首先抓住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全省领导干部依法治省培训班率先在省委党校举办。省委书记骆惠宁在开班式上强调,我省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清醒认识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在建设法治青海进程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为官先要学法,为政要会用法。始终把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领导干部普法突出"以案说法"、法治讲座、法治培训、任职资格考核、学法答题、普法统考和建立学法档案等制度化措施,法治宣传针对性实效性明显增强。
法律进机关,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水平;法律进乡村,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法律进社区,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法律进学校,进一步推 进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法律进企业,大力推进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法律进单位,逐步提高法制化管理水平;法律进寺院,提高宗教教职人员的法律素 质。"法律七进"工作的开展,使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明显增强,为深化依法治省营造出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各地普遍制定了法治宣传整体推进措施,把普法渗透到各个层面,基本形成了"定期法治宣传、集中法治宣传和重点对象法治宣传"三大宣传优势,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宣传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紧密联系群众生产生活的法律法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五年来,全省普法宣传越来越丰富多样,法治文化蓬勃兴起,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街区等特色法治宣传教育场所随处可见,普法微信、微博、手机 报、微电影、动漫等新媒体、新方式方兴未艾,我省普法正在实现从灌输式向渗透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从"小普法"向"大普法"的转变,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 用法的氛围不断增强。
多年的努力,法治信仰越来越深入人心。"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正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逐步凝聚成人人参与、惠及人人的全社会法治风尚。
平安建设带给人民幸福安康
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
五年来,我省坚持以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全省长治久安为目标,以全面深化平安青海建设为主线,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 定,保障了人民安居乐业,为全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省、全面从严治党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全省各级政法机关紧紧抓住群众深恶痛绝的突出治安问题,坚持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两线并行,紧紧抓住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问题,加强源头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深化平安青海建设。
省委、省政府从全省大局出发,在我省与川甘交界地区实施平安与振兴工程,以平安促振兴,以振兴保平安,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和支持,为维护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省各级政法部门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特别是藏区稳定作为首要任务和工作底线,深化关键举措落实,全力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坚持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一项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工作,加强重大矛盾纠纷协调化解,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法治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深入推进"平安细胞"创建、平安建设基层典型培育、着力提升网格精细化服务管理水平、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信息化,社会治理水平得到着力提升,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法律援助被纳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公共服务领域推进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通过派遣志愿律师和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有效解决了14个县无律师、16个县无公证员的现状,努力做到"能援尽援""尽援优援"。
全省上下同心协力,强化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有效降低和规避风险,着力消除不稳定苗头隐患,牢牢把握了维稳工作主动权。
各地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建立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发展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加强了综治维稳基础工作。
群众的意愿是政法工作的"风向标",群众的评价是政法工作的"试金石"。五年来,全省各级政法机关充分发挥依法治省主力军作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司法公开,加强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努力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时时处处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公正司法、司法公开、涉法涉诉信访制度改革……一个个令人鼓舞的消息不断令依法治省工作越来越饱满,法治建设的强音不断叩动青海人民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