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稳中求进
“十二五”以来,海西州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摸清文化产业现状,建立和充实重点项目库,推动了全州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稳步发展。
一、产业整体实力稳步增强。“十二五”期间,海西州文化产业生产总值达76762万元,同比“十一五”时期增长19.4%,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显著,大力支持和引导非公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推动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目前,海西州共有文化经营业户447家,从业人员2300余人,其中列入州级重点项目库的文化企业31家。
二、文化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比较优势明显、民族特色浓郁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共完成投资43974.07万元,重点实施了德都蒙古文化产业园、昆仑文化产业园、吐谷浑•吐蕃文化产业园、西王母文化产业园等四大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
三、特色产业体系趋于健全。全州逐步构建形成以工艺美术、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文化节庆、艺术培训等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加大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电子商务、新型传媒、广告会展、文化经纪、体育娱乐等新兴业态培育力度。民族手工艺行业规模逐步扩大,掐丝唐卡、桃花石加工、藏文化工艺品、民族服饰制作、煤精石手工艺等特色文化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
四、产业载体建设初见成效。累计完成各类投资近5亿元,着力打造以民族工艺美术、歌舞演艺、文化旅游等为内容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聚集区及文化旅游基地,重点规划实施昆仑玉开发展示中心、柏树山森林地质公园、玉珠峰国家登山旅游训练基地和玉虚峰朝拜、野牛沟探险、察尔汗盐湖体验、西王母石室、国际狩猎场、贝壳梁、茶卡盐雕等景区及各类博物馆、文化墙、民俗村、风情园、生活体验景区等文化旅游项目。紧抓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的有利时机,德都蒙古文化展示中心、哈里哈图文化旅游产业园、都兰铭玉有限公司申报为国家级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
五、文化品牌培育初具雏形。着力打造昆仑文化、德都蒙古文化、吐谷浑吐蕃文化和西王母文化等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文化品牌,初步构建形成以柴达木特色文化品牌、历史文化品牌、民族文化品牌、民间工艺文化品牌、红色文化品牌、宗教文化品牌、节庆文化品牌为主体的区域文化品牌体系,并成为传承和弘扬海西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有效载体;初步培育开发盐化工、昆仑玉、黄金等特色工业文化旅游品牌,加快打造柴达木枸杞种植、枸杞加工、乡土旅游等枸杞文化新品牌。
六、中小微文化企业扶持成效初显。针对全州文化产业基础薄弱、规模较小、发展缓慢的实际,采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扶持资金、开展文化产业政策知识培训、组织文化企业参加文化博览会等多种办法,不断培育、扶持全州文化产业稳步发展,落实专人与各地文化部门和入库重点文化产业企业衔接,大力宣传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指导项目文本制作,开展网申网报。“十二五”期间,全州共申报省级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21家,获批9家,共争取专项文化产业扶持资金180万元,成功申报青海香巴拉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2家文化企业争取中央中小微文化发展扶持资金,待经文化部审批。
七、文化开放交流日益丰富。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种方式”运作模式,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积极对外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拓展对外交流空间,丰富对外交流内容,以州内外举办的各类招商引资活动为平台,积极组织我州重点文化企业“走出去”,借鉴和学习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十二五”以来,全州共组织32家文化企业,参加各类文博会、博览会10余场,共落实招商引资资金26350万元。
上一篇:水土保持是环境生态建设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