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观察评述 > 观察评述

《求是》人的玉树情


 他是对口帮扶中第一批走进玉树杂多的《求是》人,至今仍关注着青海藏区的发展,关注着藏区教育的发展;他是资助杂多孩子从小学上到大学的《求是》人;他是即将在杂多一个小山村挂职的《求是》人。8月20日,本报采访了这三位《求是》人——许节良、赵仲三、刘磊。他们是众多《求是》人的缩影。

 (一)

 许节良,《求是》杂志社机关党委原副书记、纪委书记,杂多对口帮扶项目的见证人,现已退休。他曾多次赴杂多实地考察,与当地干部一起推动地方经济脱贫。

 1997年,许节良任《求是》杂志社办公室副主任兼扶贫办主任。当年11月,许节良带队,义无反顾奔赴杂多。刚到西宁,他就重度缺氧,胸口疼得在地上打滚,只得返回北京。后来一打听,西宁的海拔为2200米,杂多的海拔几乎是西宁的两倍。但还是得去杂多看一看。不看,怎么帮扶?

 第二年夏天,许节良克服高原反应,前往杂多。

 到了杂多,他看到的是整个县城只有一条路,路两旁是低矮的房子。他请来四大班子成员聊天,他想知道,当务之急是什么。当他听说这里“很多地方都没电”时,他当即与《求是》杂志社联系,为当地购买了七八台发电机。

 为了让所有老百姓都用上电,在许节良和当地政府的继续努力下,最终,龙青峡电站列入国家投资规划。2005年,杂多结束了无电缺电的历史。《求是》杂志社又为当地政府配备了办公自动化设备,还装备了一间文艺室,县城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

 赵仲三,《求是》杂志社原副局级调研员、编审,现已退休。

 1998年,《求是》杂志社在杂多县挑选了三名孩子进行一对一帮扶。其中,有一名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孩,叫永吉措毛,赵仲三资助了这名女孩,一资助就是17年。如今,女孩已经是青海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

 永吉措毛没有父亲,母亲一个人供养5个孩子上学,一年收入只有几百元。永吉措毛学习成绩非常好,赵仲三每年为她寄去1000元钱。

 2003年,赵仲三来到杂多,专程去永吉措毛家看望她。他告诉永吉措毛,一定要好好学习,有政府的帮助,有《求是》杂志社的帮助,她不但要上完小学,还要上大学。

 2009年,永吉措毛考上了玉树州重点高中。赵仲三很高兴,赶紧寄去一封信,鼓励她继续努力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0年,玉树地震,永吉措毛失去了几位兄弟姐妹,赵仲三打电话找到了她,电话里,她坚强地称“挺好”。从那以后,他将资助提高至每年1500元钱。

 2012年,永吉措毛考上了青海大学。赵仲三非常高兴,他为她寄去一台手提电脑、一部手机、一个书包,又将资助变成了每年2000元钱。

 17年来,永吉措毛会给赵仲三写信,汇报她的学习成绩。有了手机后,每逢节假日,永吉措毛都会发来信息感谢他、祝福他。今年5月8日,赵仲三收到了这样一条信息:“爷爷,谢谢您一直以来对我学业上的帮助和支持,措毛永远铭记在心,好久没有和您联系,没有向您报安,让爷爷担心了。愿爷爷及全家身体健康、幸福平安。扎西德勒!”

 (三)

 刘磊,《求是》杂志社办公室工作人员。

 杂多师生在北京参加完“三热爱”主题教育活动返回时,他将跟随孩子们一同去杂多,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去海拔这么高的地方。他要去一个小山村挂职,在那里继续播种爱的种子,继续帮助杂多,帮助玉树,帮助青海藏区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