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观察评述 > 观察评述

《求是》退休干部讲述杂多故事


 青海新闻网讯 曾经,他们为了让杂多早日脱贫,克服缺氧等恶劣的气候环境,多次亲赴杂多;曾经,他们踏上杂多,只为让杂多的孩子好好读书,接受更好的教育……8月19日,曾经参与杂多扶贫工作的《求是》杂志社退休干部许节良和赵仲三,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当年在杂多的扶贫故事。

 故事一:希望小学里看到的希望

 【人物档案】许节良,原《求是》杂志社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已退休,杂多扶贫项目的见证人。1997年到2003年,多次赴青海杂多实地考察,和杂多干部一起推动地方脱贫。

 【扶贫片段】1997年,《求是》杂志社与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结成帮扶对子。10月底,许节良带队准备上杂多去看一看。刚到西宁,许节良重度缺氧,半夜被送到了医院,第二天就因为身体极度不适回北京了。

 为了对扶贫工作有更深了解,1998年的夏天,许节良和同事来到了杂多,当时的杂多县城路两边都是低矮的小商铺房子,没有路灯,没有电,通讯、医疗卫生、教育都非常落后,严重制约了杂多的经济社会发展。后来,在许节良及其同事的努力下,为杂多县配备了七八台发电机,定了一批无线电台,建立起了通讯设备。2003年,许节良从北京运来了一批教具、教材、桌椅板凳、发电机、电教设备,包括70个孩子的服装、校服,建起了希望小学。

 故事二:十五年如一日的爷孙情

 【人物档案】赵仲三,《求是》杂志社副局级调研员,编审,已退休。夫妻二人有一个从小学开始资助的学生,现在这名学生已经上青海大学。

 【扶贫片段】2000年,赵仲三在杂多见到了当时上小学三年级的藏族女孩永吉措毛,女孩家中很穷,父亲去世的早,母亲一个人拉扯着9个孩子,永吉措毛在家中排行老七。一年家里的收入只有几百元。

 原本按规定,每年只要给永吉措毛700元扶贫资金,但赵仲三每年却给永吉措毛按时寄去1000元。2003年,赵仲三来到永吉措毛家中,叮嘱永吉措毛一定好好学习。而永吉措毛很懂事也很争气,2009年,考上了玉树州重点高中,2010年,玉树地震后,赵仲三每年给孩子寄去1500元。2012年,永吉措毛考上了青海大学,赵仲三为永吉措毛寄去了笔记本电脑,双肩书包和一部手机,另外,每年会寄去2000元。而永吉措毛也惦念着北京的爷爷奶奶,经常会写信或发短信,告诉爷爷奶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