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观察评述 > 观察评述

昨天与今天


 青海新闻网讯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把把陈旧的木椅,一封封端楷的书信……位于五四大街的北京新文化纪念馆里,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古木与书香气息,将远道而来的杂多县师生们带回了属于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的那个年代。

 90多年前,这里发生的以“科学”和“民主”两大口号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以爱国、反帝而著称的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岁月流逝,这座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红色建筑饱经沧桑,向同学们细细诉说着自己的曾经。

 8月18日下午,学生们排着队有序走进这座看似普通、却有着极不平凡历史的5层红砖小楼里,每到一处,大家都用耳仔细听、用眼认真看、用笔飞速记……细细地品读着昨天,感受着过去,接受着以“热爱党”为主题的教育。

 初一年级的尕松曲忠一直向往着能考进北京大学,在近距离参观了李大钊先生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的办公室,听闻他中午就只吃些馒头或者干粮时,她在心里暗暗下定了努力学习的决心。想到今天,自己又学习掌握了不少新知识,她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成来曲培的目光停留在展柜中蔡元培先生当年殿试的考卷上,“二甲第三十四名”几个大字印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第二阅览室是毛泽东同志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忠措望着墙角的一张小桌子出神,她怎么也想象不到,当年毛主席竟然就是伏在那张小桌子前工作的。不论是走进学生大教室、第二阅览室,还是来到日报资料收集室、《新潮》杂志社,昂文朋措似乎想把讲解员介绍的全部内容,都装进脑袋里。“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他将陈独秀的《警告青年》快速地记在手里的笔记本中。

 学生大教室的黑板上,《中国小说史》的板书字迹依然清晰,三尺讲台依稀透露着丝丝威严。本身就对历史十分感兴趣的尕子尕玛文扎,想象着鲁迅先生站在讲台上上课的情景。参观结束后他对记者说:“原来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些重要活动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以前只在书上看到过‘五四’运动这段历史,今天听了讲解,又看到好多照片和复原图,真的对这段历史有了更详细地了解,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比起自己以前只在教室里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得多、效率也高得多。”

 曾经,一批批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去,投身于火红的革命征途。现今,一拨拨怀揣着希望与憧憬的学生,又踏进了这里,感受革命先辈对国家、对民族勇于担当的拳拳爱国之情。 参观结束后,有的同学围着讲解员,逐一询问刚才没听明白的地方或者没听懂的问题,有的则四五人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刚刚学到的新知识,还有的则认真翻看刚才记录的笔记……在一片热闹声中,北大红楼深深地烙在同学们的脑海里,“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也深深扎根在同学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