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观察评述 > 观察评述

画册中的抗战史


      李玉兴先生是一位在青海收藏圈很有名气的收藏家,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收藏各种美术作品。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记者走进他家,欣赏这些以抗战为题材的美术作品……

  收藏抗战画册

  因为爱好美术,李玉兴先生十几年前开始收藏画册。他所收藏的这些画册大都是名家绘画精品的结集。翻看印在册页封套后面的出版情况,可以看出都是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因而印刷质量好、档次高。这些画册定价从二十几元到七十多元不等,也有没有定价的画册,应该是赠送版。李玉兴说,那时人们工资低,这种价格当时很少有人能够买得起,多数由机关、学校、工厂、图书馆等单位收藏,后来不少单位动迁改造,这些画册流向市场,他才有机会收藏到这些当年不敢觊觎的画册,但购入的价格比起印在册子上的价格也翻了至少十几倍,无定价的版本则因为市场流通数量更少,价格就更高,有的画册他甚至花千余倍的价钱才购买到。

  一册到手,他总是小心翼翼地看了又看,被名家精湛的创作深深吸引。那时出的画册,工艺与用料精良,完全是不惜工本,靠经验精心打磨出的很多细节,反而是现代工业化印刷所难以企及的。如今老画册所彰显出的文献价值、艺术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已经被市场所验证。

  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李玉兴先生从自己收藏的画册中遴选出百余幅反映抗战内容的名家画作,构成一个抗战画廊,准备做成展板向社会展示,以弘扬抗战精神,让更多的人在感受震撼人心的艺术中了解那段历史,不要忘记国人抗战到底的精神。

  名家画作反映抗战艰辛

  李玉兴先生遴选出的带有抗战记忆的画作,每幅都是经典之作,其中很多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有些作品的作者就是历史的亲历者,作品凝聚了画家的真情实感,是历史的真实再现;作者有孙滋溪、王盛烈、陈逸飞等等,都是引领了中国美术一个时代的大家。

  看这些名家画作中,一幅标着《小八路》题目的黑白石版画,是著名画家孙滋溪的代表作之一,曾荣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李玉兴告诉我们,《小八路》表达出作者对往日生活眷恋的情感,是作者带有自传性质的自我写照。在这幅石版画中,一个小八路给房东挑水,年龄小个子矮,水桶离不了地,就把铁环在扁担上缠上两扣,歪歪斜斜地挑着,过门槛时,水桶磕在门槛上,水花溅了出来,房东老大娘怜爱地扶着扁担……不大的画幅、单纯的画面,因为动人的细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洋溢出的诙谐、真率的意趣,而分外感人。李玉兴说,“这就是作者体验过的生活,再现了抗战时期在敌后,八路军与老百姓的典型生活情景,是那么真实,细致而充满感情。看似单纯的画面,却几易其稿,整整经历了十五年的艰苦探索、追求,才得以问世。”

  以画为史,纪念抗战胜利

  在李玉兴先生因放置藏品而略显局促的家中,记者被他精心编辑的抗战专题画廊所深深吸引,不知不觉中,已到傍晚时分,李玉兴先生说还有宝贝,他起身走进里屋,将一本硬皮书拿了出来。

  这本书差不多有一张A4纸那么大,封面和书脊上都印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舒宗侨编著、联合画报社印行”的烫金字。翻开发黄的书页,这本372页的画册图文并茂,内容以军事为主,以各国政治、外交为辅。因为取材于原始材料,具有文献价值。这本书以时为经、以事为纬,讲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历史,用千余幅图片并配以三十多万字的说明和阐述。这本书还把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最前面,作为二战的开始,用三分之二的篇幅图配文记录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

  李玉兴还研究了编著者舒宗侨的情况:舒宗侨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是中国最早的新闻科班出身的记者之一,还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画报《联合画报》的创始人之一,抗战期间,《联合画报》利用照片对敌军展开了攻心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就是以《联合画报》的图片资料作为雄厚基础编撰而成的。

  在这本书的发行情况一栏中可以看到出版发行时间是“1946年9月初”,也就是说这本书赶在1946年9月纪念抗战胜利一周年时出版了,距今已有69年的历史。李玉兴说:“这本书被誉为‘一部客观、公正、直观地记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珍贵史书’”。

  翻到这本史书的封三,可以看出是专门为《联合画报》辟出的整页广告。藏家李玉兴了解到,作为《联合画报》主编的舒宗侨,当年也曾借助《联合画报》影响力,在画报上刊登过预约订购《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的广告,随后便有几千人汇来订金。如此说来,这种互为犄角的宣传方式,至今仍然是媒体运作的成功范例。

  虽然这本画史已经纸张泛黄发脆,书脊处也有破损,但一直被李玉兴先生视为至宝,因为这本珍贵的画史实在得来不易,是他多年前辗转从安徽西部一个小城的古旧书店淘到的。李玉兴先生表示,他要将这本浓缩二战历史的画册代代传承,以警醒后人铭记历史。(记者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