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观察评述 > 观察评述
胡鞍钢:人力资源红利抵消人口红利负面影响 无需担心经济

  中国的人口红利在2010年达到高峰,之后逐年下降,在2030年可能低于70%。但是,如果说人口红利是量的红利,那么人力资源红利则是质的 红利。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世界比重明显下降,但是中国总人力资本占世界比重却在提高,仍占1/5以上,巨大的人力资源红利不断地驱动中国长远发展。

  胡鞍钢,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作访问教授和客座研究员。现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著名的国情研究专家,对中国学术界和公共政策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力。先瞻性地提出的许多有关发展和改革的政策建议被中央政府所采纳。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具有五大发动机,可以概括为“五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

  ●中国的人口红利先上升后下降,与此同时正在经历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红利的转变,后者可以大大抵消前者的负面影响,对未来中国经济的中高增长不需担心。

  ●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不仅经济总量大大超过美国,而且还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从而对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增长、投资增长等做出最大贡献。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新浪财经和清华经管学院联合举办的新浪·长安讲坛第275期日前召开。论坛成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情 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发表了题为“中国现代化之路”的主题演讲。胡鞍钢表示,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新常态”时期,未来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可以概括为“五 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预计2016到2030年,经济增长潜力会在7%左右,2020年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2030年全面建成共同富裕的社会。

  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阶段性规律

  胡鞍钢表示,他将从中国中长期发展的目标、规律和趋势三个方面,全面梳理并解析中国整体发展,以此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他说,我对中国国情研究是基于“三大系统”、“三大规律”与“三大发展”分析框架。所谓三大系统是指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这是一个大 系统或巨系统;三大系统对应的是分析中国三大基本国情,经济国情、社会国情、自然国情;对三大国情基本认识就是发现三大规律;而掌握了三大规律之后,中国 才能更好实现三大发展。具体来说,中国的“三大规律,三大发展”呈现出“三大阶段”的基本特征。

  第一,从经济系统和经济国情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从“先富论”逐步迈向“共同富裕”的阶段性规律。

  大体上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处在低收入水平、启动“先富论”阶段(1978-2001年);第二个阶段是进入中等收入水平、转向“共富论”阶段(2002-2020年);第三个阶段是进入高收入水平、迈向全面共同富裕阶段(2020之后)。

  第二,从社会系统和社会国情来看,中国的社会发展呈现从二元结构迈向四元结构,最终迈入“五化同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规律。

  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的二元结构向三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1978-1995),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农村地区形成了农业与非农业的二元结构;第二 个阶段是从三元结构向四元社会结构转变的阶段(1995-2010),出现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大规模人口流动,在城镇地区形成了正规与非正规就业、户籍与 非户籍人口的二元结构;第三个阶段是城乡一体化阶段(2010年之后),通过“五化同步”,即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基础 设施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农民工市民化。这是中国从传统二元结构走向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独特之路。

  第三,从生态系统和生态国情来看,中国的生态建设呈现出从生态赤字迈向生态盈余的阶段性规律。

  第一个阶段是生态赤字急剧扩大的阶段,自新中国建立,这一阶段持续至20世纪九十年代。第二个阶段是生态赤字缩小阶段(1995-2015 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有效遏制环境污染,生态赤字开始缩小。从“十一五”规划正式提出建立“两型”社会,“十二五”规 划又强调了“两型”社会,特别是在五年规划中将资源环境领域设立约束性指标,有效扭转了中国重要污染物排放不断上升的趋势,开始出现了绝对排放量下降的趋 势。第三个阶段是走向生态盈余阶段(2015年之后),实行绿色发展战略,发动绿色工业革命,促进农业、交通、城镇、建筑绿色化,争取早日达到碳排放高 峰。

  胡鞍钢认为,中国的中长期发展将呈现三大阶段的变化趋势,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迈向良性的发展方向,则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和强有力的政策工具。

  2030年中国将成世界经济强国

  胡鞍钢表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具有五大发动机,可以概括为“五化”。

  首先是新型城镇化。特别是2014年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与教训,也吸收和借鉴了 全球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二是新型工业化,即“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三个十年”、“三步走”。三是信息化和网络化。中国用了不到20年时间完成了 一个世界超大规模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建设。四是农业现代化。主要是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 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最后是基础设施现代化,包括交通革命和电力革命, 特别是基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城际交通体系,长距离的特高压输送,实现人流、物流、能源流、信息流在全国各地之间的长距离、跨空间输送传递交 换。

  “未来经济增长从2016到2030年,我们认为增长潜力会在6.3%到7.3%,甚至会高一些。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关键在全要素生产率,如果可以进一步提高的话,经济增长率会超过7.2%。如果全要素增长率比较低,也许增长率到不了7%。”他说。

  如果实现了7.2%的年均增长率,GDP和人均GDP会是什么样的规模呢?胡鞍钢认为,如果以1952年的GDP为1倍的话,1978年的 GDP相当于1952年的4.7倍,2014年是132倍,2020年相当于1952年204倍,2030年相当于1952年的405倍。这告诉我们,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反映在经济总量和人均量增长几百倍。这是伟大复兴的经济实力基础,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保证中国长期稳定,包括政治稳定、社会稳 定、经济稳定。

  胡鞍钢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天下大治”(指稳定)的时间函数。以美国为例,从南北战争之后(1870年)开始进入经济起飞,持续到1913 年,大约是43年的时间,GDP年平均增长率是4%,完成了世界第一强国的过程。这不仅影响20世纪,还影响了21世纪。中国从1978年之后经济起飞, 持续到2030年就是52年的时间,GDP将是1978年86倍,年平均增长率9%,也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之所以说中国一旦经济起飞就会成为超级中国,首先是人口超级规模,其次是劳动力超级规模。胡鞍钢说,中国从业人员是7.7亿人,美国是1.46亿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它的人口规模、劳动力规模、教育规模等等都是相关的。

  从长期展望来看,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共同富裕的社会。包括几个重要指标:

  一是人均国民总收入。2014年已经达到760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水平,可以成功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加速向高收入水平过渡。 2014年全国八个地区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2020年之后中国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到2030年能够达到美国人均GDP的二 分之一以上。

  二是人类发展指标(HDI)。2010年中国进入世界高人类发展水平(HDI大于0.700),到2020年达到0.76,到2030年达到 0.82,进入世界极高人类发展水平。我定义了人类发展总值(GHDI)是人类发展指数与总人口的乘积,这一指标优于GDP,反映了人类总财富,包括用 GDP计算的经济财富。

  三从恩格尔系数角度看。城镇居民已经进入更加富裕型,2014年就降至30%,农村居民已经进入富裕型,为33.6%,正在向更富裕型转变,跨 越了30%的门槛,进入30%以下。应当说恩格尔系数比人均收入更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它的下降就是一个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与此同 时城乡居民恩格尔系进入一个更加趋同的过程,它反映了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在趋同,是可以视为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

  中长期发展面对的三大趋势

  随后,胡鞍钢谈到了中国中长期发展将要面对的三大趋势。

  首先,中国的人口红利发展趋势。

  他说,中国的人口红利在2010年达到高峰,之后逐年下降,在2030年可能低于70%。但是,如果说人口红利是量的红利,那么人力资源红利则是质的红利。

  中国的人力资源红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业人员占总人口比例基本稳定。中国的就业人口数及比重并没有因为劳动年龄人口数下降而大幅度下降,就 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稳定在55-56%之间,到2020年中国总人口就业率将达到最高,大约在57%左右,而后也是略有下降。这是因为中国有很高的妇女 就业参与率。二是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2014年已达到13年,到2020年超过14年。最重要的是中国大专受教育人口高速增长,从 2000年的4563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1.5亿人,平均年增长率达8.9%。三是就业结构红利。这是非农业就业比例上升,提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水 平。非农业就业比重由2000年50.0%提高至2014年的70.5%,到2020年达到77-78%,到2030年达到85%以上。

  胡鞍钢说,由此可知,中国的人口红利先上升后下降,与此同时正在经历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红利的转变,后者可以大大抵消前者的负面影响,也实现了 从劳动力要素驱动向人力资源驱动的转变。所以我们对未来中国经济的中高增长并不担心。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世界比重明显下降,但是中国总人力资本占世界比重 却在提高,仍占1/5以上,巨大的人力资源红利不断地驱动中国长远发展。

  其次,中国生态环境发展趋势。

  胡鞍钢表示,目前中国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达到或接近上限,正在全面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以期进入生态盈余期、环境污染排放脱钩期。未来中国发 展必须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发展的立足点从经济增长数量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具体地讲是“两降低、三提高”,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为达 到消耗总量峰值做准备)、主要污染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脱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资源生产率水平。

  他认为,随着我国继续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我国的环境质量将稳步改善。第一步,污染排放量逐步减少到环境自净容量;第二步,生态环境明显改 善,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形成低污染排放的生产体系。到2030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建成环境保护 体系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青山、绿水、蓝天的优美生态环境,主要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再次,中国与世界互动的趋势。

  胡鞍钢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对外开放的阶段,从封闭向半开放社会转变,让外资投资中国,利用比 较优势,实行出口导向增长战略。第二个阶段是中国加入WTO阶段,从半开放性经济向全面开放型经济转变,让世界投资中国,实行自由贸易战略。第三个阶段是 中国走向世界经济舞台中心的阶段。从建设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到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让中国投资世界,全面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提供全球公共产品。

  可以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不仅经济总量大大超过美国,而且还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从而对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增长、 投资增长等做出最大贡献,成为世界最大的研发人才、研发投入、科技人员、发明专利、国际专利、基础研究国家。中国应当对世界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技术运 用做出最大贡献,同时也应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能源生产消费国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实现碳排放与发展脱钩,对世界绿色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作出 贡献。

  Q&A

  问与答

  问:政府规划的时候往往跟现实有一定差距,您怎么看政府对产业进行规划,怎么去理解市场作为根本性工具配置资源?

  胡鞍钢:以往提出来“发展是硬道理”,但是没有搞清楚谁是发展的主体,现在越来越清楚,市场才是发展的主体,就是在册登记的7200万户市场主 体。政府是什么主体呢?我认为是推动发展的主体。如果说涉及到产业规划的话,其实政府应该做减法,更多还是要做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包括主要资源节约、节 能节水节地的规划。政府以更多的精力来作服务市场主体的服务者,回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旨。运用公共资源包括公共财政、公共投资和公共政策为市场主 体进行服务。

  问:有讨论认为中国有很大的可能性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胡鞍钢:我本人注意这个问题是在2008年底,在广东调研后提出防止陷入 “中等收入陷阱”的思路,专门做了一个研究。有三条路径,一条是突破陷阱,走向高收入;二是在中等收入水平上荡来荡去;三是向下栽跟头。做的研究发现,中 国有可能是第一条路线。如果我们把中国31个地区作分析,其实2014年已经有8个地区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有的还进入高收入阶段了,因此会带动整个 中国在下一个15年一起进入高收入阶段。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确实有大国优势,有回旋的余地。我们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整个国土不同地区经济一体化速度 加快。

  问:现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处于下滑阶段,有一种说法是中国政府有意为之,通过这种方式推动改革,这种说法您是否同意?

  胡鞍钢:我正好做了一个研究。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当时5年的平均增长率比规划预期值高出2.7个百分点;等到“十二五”以后,2011年相 差1个百分点,去年是负的0.1个百分点。很显然政府宏观调控有一个总的思路,就是“稳中求进”。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是政府有意所为。反过头来看,它会 留下非常大的空间来进行节能减排。去年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7.4%,却也是节能最好、减排最大的年份,其中总的碳排放增长率降至不足1%。

  经济学要讲究净收益,也就是名义收益(如GDP)减掉各类生态成本,就是绿色GDP,增加绿色GDP本质上是减少各类生态成本。中央的经济增长 率预期目标有所下降是理性的,不要把过多精力放在经济增长率上,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老百姓的收入能不能增长。今年一季度我去了沈阳,当时它的增长率已经降 到6%,CPI降到1.2%,可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增长了10%,老百姓收入很高。我认为地方政府工作方向确实将逐渐转向民生和人均收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