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观察评述 > 观察评述
如何根治小微企业融资贵难题

  导语:

  经济观察网 陈小亮/文 小微企业融资贵既是世界性难题,也是中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近两年中国小微企业融资贵问题尤为突出。为了降低融资成本,不少学者建议从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等 方面多管齐下,央行则在2014年以来出台了定向降准、降准和降息等货币政策。这些政策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融资成本,但是却无法根治小微企业融资贵难 题。究其原因,这些政策更多地将小微企业融资贵看成一个金融问题,而中国小微企业融资贵不仅仅是金融问题,更是经济问题,长期存在的金融和经济体制扭曲共 同导致小微企业融资贵。只有从金融和经济的双重视角入手,深化改革以纠正金融和经济体制扭曲,才能根治小微企业融资贵难题。

  一、纠正金融体制扭曲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贵难题

  “利率管制+国有垄断银行体系”的金融体制安排导致了利率双轨制,目前央行规定的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为5.35%,而温州民间综合借贷利率高达 20%左右。国有企业可以从银行获得廉价信贷,小微企业难以从银行借贷,不得不承受民间借贷高利率。要想根治小微企业融资贵,必须打破扭曲性的金融体制安 排。

  1.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消除利率双轨制,从而降低民间信贷市场贷款利率。

  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双轨制消失的原因可以从民间信贷市场的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两个方面来解释。就资金需求而言,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之间争夺存 款的竞争会加剧,存款利率的提高将使存贷利差减小,银行为了提高盈利能力,会更加关注高风险但是回报率也偏高的小微企业贷款项目。在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之 后,小微企业对民间信贷的需求减少,民间贷款利率随之降低。2014年以来的四大行利差已经比2011年缩小了0.46个百分点,降幅高达15%。 2014年11月底和2015年2月底央行两度放宽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之后各银行大都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将存款利率进一步上浮,资金成本的提高和息差收入的 降低预计将倒逼银行更加关注高收益的小微企业贷款。就资金供给而言,利率市场化之后,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将面临破产风险,储户将重新在银行和民间金融机构之 间做出选择,资金回报率偏高的民间金融机构会更受青睐,信贷资金来源的增加也会使民间贷款利率呈现下降趋势。

  2.引入中小民营银行,打造适宜服务小微企业的银行业市场结构。

  中小银行通常是地方性银行,能够和当地小微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等信息有更全的了解,因此在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方面与大银 行相比具有明显优势。美国以社区银行为主体的中小银行能够给小微企业提供充裕的信贷服务。截至2014年6月,美国社区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占到小微 企业贷款总额的45%。而中国以四大行和十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大型银行为主,城商行和村镇银行虽属于中小银行,但是也未能有效服务小微企业。城商行原本 的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但是2006年以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限制放宽后,城商行走向了扩张之路,不再以服务本城市小微企业为主要目 标。村镇银行虽然将88%的贷款给了小微企业,但是由于数量非常有限,2012年村镇银行向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仅占所有银行向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1.4%而 已。

  中国需要引入更多的中小民营银行来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但是,民营银行的设立仍然面临不少障碍,最重要的是准入条件。目前中国没有专门针对于民 营银行的法律,设立民营银行也要依据《商业银行法》,该法规定“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城市商业银行……最低限额为一 亿元,……农村商业银行……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可见民营银行面临很高的进入门槛。应该尽快出台《民营银行法》,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进 入门槛。而且,要避免民营银行像城商行一样追求做大做强,着力引导民营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信贷。

  二、纠正经济体制扭曲才能从更深层次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贵难题

  中国经济高度依赖于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二者虽然通过拉动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却吸附了大量资金,加剧了小微企业融资贵问题。房地产的资 金吸附能力源自于超高的投资回报率,基建项目的资金吸附能力源自于其背后的政府隐性担保和预算软约束。因此,要想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贵问题,除了从金融视角 提出的举措,还需要削弱房地产和基建项目的资金吸附能力,并减轻经济对房地产和基建的依赖,从而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

  1.在全国范围内开征房产税,降低房地产投资回报率,避免房地产吸附过多资金。

  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房产税是提高住房持有成本从而防止房价不合理上涨的有效手段。中国的房产税一直处于缺位状态,在不开征房产税 的情况下,房价上涨直接就意味着房产投资收益的上涨,1998~2013年中国城镇家庭持有房产的年均净收益率(房价增速减去CPI)高达6%,部分主要 城市房产投资收益率甚至达到10%。如果参照OECD国家的水平征收4%的房产税,则全国和主要城市房产投资净收益率分别下降到2%和6%,这无疑将大大 减少投资和投机性住房需求,从而减弱房地产吸附资金的能力。

  目前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征收房产税还存在争议,不少学者反对征收房产税。有学者认为,2014年以来全国范围内房价增速显著放缓,如果再出台房产 税可能导致房地产“崩盘”。本文则认为,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刚刚达到54.77%,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占比只有36%左右,未来中国还有大量农民要转 移到城镇。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潜在刚需和被压制的改善性住房需求将会不断释放。基于此,长期而言中国仍然有必要使用房产税引导房 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2.改变基建项目融资渠道,降低基建项目对资金的吸附能力。

  在地方政府发债受限,银行对基建项目贷款把控愈发严格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转向信托和融资租赁等影子银行通道为基建项目融资。通过影子银行获得的 资金具有期限短、成本高的特点,而基建项目的特点却是期限长、回报率低,二者并不匹配。虽然如此,基建项目的预算软约束特点使其得以承受影子银行融资的高 成本,而政府隐性担保则使其在回报率低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吸附资金。可是,当一笔融资到期而基建项目尚未建成时,只能借新还旧。而且,由于前期资金成本较 高,后续融资往往需要更高的收益率来吸引更多的资金,才能弥补之前的债务缺口,资金黑洞愈演愈烈。中国已经面临这样的局面,要想完成2015年7%的增长 目标,需要的基建投资规模为13万亿元,而已经到期的债务约1万亿元,按照2014年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来推算,2015年将产生3.5万亿元的资金缺 口。如果仍全部通过影子银行来融资,给小微企业带来的资金挤出效应可想而知。

  更加可行的方案是通过公私合营(PPP)模式为基建项目融资。其一,PPP模式剥离了基建项目背后的政府隐性担保,可以显著化解基建项目的预算 软约束。其二,PPP模式可以根据基建项目特点签订合同,避免出现项目和资金的期限错配。其三,PPP模式下社会资本的引入有助于提高基建项目的投资效 率,避免资金浪费。在推广PPP的过程中务必做好监管工作,既要切实保护民间资本的收益,又要防止地方政府承担过多风险和债务偿还责任,导致PPP成为变 相的地方投融资平台。

  3.发展以创新为核心的中高端制造业,降低经济对房地产和基建项目的依赖。

  为了维持社会稳定,短期内用基建项目投资来稳增长有其必要性。但是,基建项目的主要作用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便利,而绝对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 量,一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依靠的应该是实体经济即制造业。因此,中国必须发展以创新为核心的中高端制造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培育出了新的增长 点,才能摆脱对房地产和基建项目的依赖。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描绘了蓝图,具体落实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坚决 淘汰落后产能,杜绝落后企业假借创新之名挤占财政补贴。二是,以创新为核心,尤其要追求中高端制造业核心技术层面的创新。截至2012年中国研发投入占 GDP的比重只有1.98%,而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大都在3%左右,韩国更是高达4.36%,因此应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三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 鼓励企业成为全社会创新活动的主体。

  4.加快推进要素市场改革,降低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提高消费对增长的贡献度。

  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看,中国之所以高度依赖于房地产和基建项目,是因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高投资驱动型的高增长”,而房地产和基建项目的高资本密 集特性天然决定了它们最适合这一发展模式。为了降低投资成本,推行高投资发展模式,政府对资金、劳动和土地等要素市场进行了严格的价格管制。然而,要素价 格管制下居民的要素收入偏低从而可支配收入偏低,最终抑制了居民消费。政府只能更加依赖于投资拉动增长,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房地产和基 建项目,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受到日趋严重的挤压。基于上述分析,推行要素市场改革将有助于恢复生产要素的真实市场价格,这样既可以抬高企业的投资成本, 又可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两方面因素都有助于中国经济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从而降低经济增长对房地产和基建项目的依赖。因此,中国应该加快推进 利率市场化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改革等要素市场改革。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