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观察评述 > 观察评述
林毅夫:经济下行阶段恰是政府投资的最好时机

  3月14日,在“中国经济观察”10周年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发表演讲提出,中国必须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借口雾霾、产能 过剩等要求牺牲增长速度的理由都是似是而非的,而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很大,在经济下行阶段,恰恰是政府投资的最好时机,如此中国在未来保持7%以 上的经济增长是很有可能的。

  林毅夫说,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并且实现现代化,还是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对于中国来讲的话,我们基本上既使是外部环境不好,但是靠内部需求的启动,包括投资需求跟消费需求的启动,还有很大的空间。

  林毅夫说,政府今年用一万亿的地方政府的债券来置换现在在银行里面的欠账,这是一个很好的措施。民间的储蓄在全世界是最高的,要投资的话,要进 口机器设备,我们有将近四万亿的外汇。把这些条件应用起来,有投资就会创造就业机会。就业机会有了以后,机会能够得到保障以后,消费会增长,投资会增长, 投资和消费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外部条件相对不好。达到年初所提出的7%左右的增长,还是有可能的。

  林毅夫说,如果不能保持一个中高速即7%左右的增长,就会出现一些所谓企业的倒闭崩盘,然后失业增加。如果企业对未来的增长预期不好,增长变 慢,企业的经营状况就会更差。这种状况下,坏账会增加,会影响到金融的安全。也会与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城 乡居民的收入也要在2010年面翻一番的目标相抵触。用牺牲速度来解决雾霾问题,并非真的针对问题的本质所提出的方法,可能导致环境恶化所要忍受的时间更 长。

  对于投资造成产能过剩的说法,林毅夫认为这个看法似是而非,因为现在过剩产能是在钢筋、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这些建材。如果我们投资降低了, 对这些建材的需求就少了。就会造成产能更过剩。产业升级的部分,或者是基础设施不足的部分,环境改善的部分,城市化的部分并没有产能过剩,是补短版。已经 过剩的产业,你再继续投资,可能会造成产能过剩更多。

  对于支持企业的投资,政府不应该采用更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看法,林毅夫认为并不完全正确。一是因为2008年和2009年政府用积极财政政策是因 为企业不愿意做,政府才做的。二是基础设施回报的周期可能是三四年,是比较长的。一般企业投资的周期比较短。三是如果政府做基础设施回报率低,企业更是不 会去做的,比如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世界银行一直在强调说基础设施,结果到了2000年左右,发现只有一项基础设施,民营经济非常积极,就是移动通信。

  林毅夫认为,在整个经济下滑的时候做好,因为民间投资不足。如果在经济很正常,很热的时候,政府再去做就是火上加油,经济过热。所以经济下滑的时候各种建材的成本比较低,来做这些投资活动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