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益重视诚信建设的中国,中小企业的诚信不再只象征坊间业内的“口碑指数”。一个企业将有机会凭借自身的诚信建设,享受贷款贴息、风险担保等政策,获得融资的“通行证”。
多年来,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魔咒,大批中小企业因缺乏抵押物而被银行拒之门外。而与中小企业需求更为契合的信用贷款,却常常因为信息不对称、企业缺乏信用记录推广受阻。
据此,企业、银行、政府都在寻找合作机会,弥补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弊端,以信用促融资。越来越多企业注重信用积累,而银行则正探索新的信用贷款模式,以求共担风险,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近期,在广东省江门市经营一家橡塑制品公司的商人厉晓晓,得到了融资“通行证”。因为口碑好,她的公司获得江门蓬江区总商会的担保,通过中国建设银行的“助保贷”获得了300万元贷款,购买设备并完成了流水线自动化改造。
建行广东省分行中小企业客户部副总经理黄凯如认为,政府、商会等外部机构了解企业纳税、生产、交易等信息,与之合作,可以实现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深入了解,起到增信作用,从而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近年来,中国正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努力打造“诚信之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于今年6月正式发布。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指出,随着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的出台,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将逐渐健全,政府在信用融资中扮演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帮助中小企业需求和银行信贷更好的对接的同时,也在大大降低企业的违约风险。
在中小企业集体面临产业升级转型的当下,提倡企业内部、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诚信建设,恰好可以在中小企业爬坡过坎的过程中为其指明方向、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