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建政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建州以来,海西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 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统筹城乡一体化步伐加 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13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9.72亿元,比1954年增长902.6倍,年均增长12.2%,比1978年增长68.8倍,年均增长12.9%,比2003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16.5%,位列全省第一,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排到第10位;第一产业增加值22.1亿元,比1978年增长7.1倍,比2003年增长2倍;第二产业增加值490.4亿元,比1978年增长129.5倍,比2003年增长4.1倍;第三产业增加值97.2亿元,比1978年增长46.7倍,比2003年增长2.2倍。2013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99元,比1978年增长67.8倍,年均增长12.9%,比2003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12.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183元,比1978年增长47.1倍,年均增长11.7%,比2003年增长2.9倍,年均增长14.7%。
二是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目标,逐年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农牧业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3年,全州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56.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2.2%。其中,枸杞种植面积达到30.3万亩,占各类作物种植面积的44.1%,产量达3.95万吨,枸杞产业已成为海西州乃至青海省的重要特色农业产业。2013年,粮食产量达到8万吨,比1978年增加6万吨;油料产量1.17万吨,比1978年增加1.12万吨;蔬菜产量5.04万吨,比1978年增加 4.75万吨。2013年,全州草食畜存栏头数达244.1万头(只),比1978年增加2.94万头(只);出栏率达47.73%,比1986年提高 26.45个百分点;繁殖率为86.75%,比1986年提高11.15个百分点;商品率为 42.49%,比1986年提高 28.29个百分点。肉类产量达2.92万吨,比1986年增加1.94万吨;奶类产量达到 1.38万吨,比1978年增加0.92万吨。
三是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在大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同时,加快培育特色工业、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具有海西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促进了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1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45.7亿元,比1994年增长36.1倍,年均增长21%,占GDP比重由1994年的38.2%上升到2013年的73.1%,提高34.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原煤产量达到2588.8万吨,原盐261.3万吨,发电量42.2亿千瓦时,纯碱228.2万吨,钾肥(实物量) 672.6万吨,水泥94.6万吨,天然原油 214.5万吨,天然气68.1亿立方米,黄金6968.3公斤,焦炭174万吨。2013年,全州9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8亿元,实现利润113.4亿元。
四是财政收支出取得历史性突破。在全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促进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州财力不断扩大,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惠及民生的调控功能不断增强。2013年,全地区财政收入143.6亿元,比1978年增长171.6倍,年均增长15.8%,比2003年增长16.5倍,年均增长32.3%。2013年,财政支出达到105.8亿元,与1964年相比增支105.7亿元,增长1020倍,年均增长15.2%。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为18.5亿元,同比1964年增长1654倍,年均增长16.3%,教育支出为13.6亿元,同比1964年增长766倍,年均增长14.5%;科学技术支出0.7亿元,同比1964年增长85倍,年均增长9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2亿元。
五是循环经济强劲发展。2010年3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经过4年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特色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7大特色产业,相继建成投产36个重大产业项目。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煤炭开发等传统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盐湖集团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一二期、五彩碱业110万吨纯碱、青海锂业1万吨碳酸锂、藏格钾肥100万吨氯化钾等盐湖化工项目建成,钾肥产量在全国占比89%,纯碱产量在全国占比9.3%;格尔木炼油厂150万吨炼油扩能、中浩60万吨甲醇等油气化工项目建成;鱼卡1000万吨矿井和庆华100万吨焦化、15万吨煤焦油等煤化工项目建成;庆华250万吨铁矿采选、金涌40万吨铅锌采选、山金日处理1000吨金矿采选、中航资源10万吨金属硅等金属冶金项目建成。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柴达木福牛和枸杞两个“百亿元”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特色农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拓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启动建设柴达木杰青20万吨结构板材、青元泛镁高强高韧镁合金项目,着力打造国家最大金属镁及其合金材料产业基地、化学合成材料基地;国电龙源、国投华靖、华能、青发投、中国协合、中节能等多个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项目相继建成,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2073兆瓦,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247.5兆瓦,全球最大规模的光伏发电基地已初具雏形。
六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加大与国家部委、省厅局和对口帮扶地区的衔接力度,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304亿元,建成了一批举足轻重的基础项目。德令哈机场建成通航,花土沟机场计划10月建成并试飞,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正在加快推进,青藏铁路西格复线、柴木支线铁路建成投运,格尔木至敦煌、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项目加快建设,察尔汗至格尔木、察汗诺至德令哈等6条高速公路工程建成运行,香日德至花石峡、茶卡至格尔木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目前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273公里,运力达到3500万吨每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224公里,乡镇和村级公路通达率100%。建成输油管道2条1639公里,年输油能力325万吨;输气管道8条3092公里,年输气能力110多亿立方。建成750千伏西宁至格尔木、哈密至格尔木青新联网工程,330千伏湟源至德令哈至格尔木、格尔木至甘森、甘森至花土沟等输变电工程。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90亿元,实施水利工程1000余项,建成重点城镇供水管网690余公里,供水人口达30余万人,建成农牧区人畜饮水管道1175公里,农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解决了60余万人、近500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城乡信息通讯工程逐步完善,2013年,邮电业务总量达到6.6亿元,比1978年增长41.6倍;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8.2万户,较1999年增长76.1倍;固定电话用户达10.9万户,较1978年增长91.8倍;互联网用户达8.6万户,较1999年增长12.6倍。
七是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范围逐步扩大,教育事业稳步推进,科技文化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事业得到全面进步,和谐海西建设不断推进。2003至2013年,就业再就业资金共支付3.9亿元,从业人员数由2004年的15.84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23.01万人,年均增加1.02万人。2013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4万人、6.65万人,比2004分别增涨了19.9倍、14.6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07万人,参保覆盖率为99.9%;2005年至2014年,连续10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基本养老金达到2065.3元;医疗参保职工人数已由2005年的80386人增加到118315人,增长146%;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2010年的44247人增加到91598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由2010年的143956人增加到153380人;城镇职工生育保险人数达到38111人。投资600余万元启动实施全州医疗保险“一卡通”建设项目,网络覆盖全州24家县级医院、66家卫生服务中心、35所乡镇卫生院、101家村级卫生室、104家定点零售药店,并与西宁地区全部定点零售药店及24家定点医院成功对接。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3.5%以下的较低水平,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从2005年的25982人增加到2013年的35652人,年均增幅37%。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实现12年免费教育,天峻、大柴旦地区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先后投入资金20.5 亿元,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成州职校和格尔木市职校,创办了省重点专业3个。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2011年,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6.29%,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7.35%,比2006年分别提高1.29和5.35个百分点,丰富了城乡居民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