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经济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产能过剩是一种自然现象,可由市场自行调节,也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在中国,目前一些行 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3月24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年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对我国产能过剩现象作出剖析。
苏波表示,我国一些行业产能利用率明显低于正常的工业发展水平,造成这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原因,除市场因素外还有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发展方式等诸多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过多,部分地方政府以追求经济和财税收入的高速增长为目标,通过低地价甚至零地价供给、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信贷扶持等方式 招商引资,扭曲了市场信号,影响了企业正常的投资决策。其次,由于土地、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不合理,社会成本、环境成本未能全部体现在企业的经营成本 中,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第三,对违规审批项目的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责任追究制度,而且审批本身也存在着一些过度干预企业经营的 问题,在竞争性行业依靠行政性审批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遏制产能的无序扩张。第四,部分行业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没有形成由优、强 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无序竞争,重复建设严重。第五,推动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设滞后,对已有措施执行不到位,事中、事后的监管缺位,导致一 些达不到环保、能耗、安全等标准的企业,以不公平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加剧了产能过剩。此外,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在承接全球制造业产业转移过 程中,前十年获得了20%以上的超高速发展,也积累了过多的产能。
在谈到如何化解产能过剩时,苏波表示,这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工程,也是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需要各部门、各地方政府加强协作,共同努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化解产能过剩工作提出了五条意见。
第一,将化解产能过剩和严控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今后几年不以任何名义核准备案新增的产能项 目。坚持疏堵结合的原则,运用发展的理念,构建淘汰与发展相结合的良性机制,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建设,实施等量或者减量置换。
第二,将化解产能过剩和促进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简化企业兼并重组的审批制度, 提高审批效率,完善财税政策,丰富支持方式和融资渠道,调整解决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当中的问题,促进企业做优、做强。
第三,将化解产能过剩和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空间布局相结合,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和工业研发利用,改善有利于新兴 产业发展的消费环境,加强知识及产品规模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促进有效市场需求形成的优惠政策,加强分类指导,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要求,根据各 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积极引导基地合理地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向生产要素优势集中的地区转移。
第四,将化解产能过剩和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约束有形的手,放开无形的手,注重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采用法律、法规和经济等市场化的手段, 运用环保、节能、质量、技术、安全标准等市场准入条件淘汰落后产能,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大幅度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企业投资活动的行政性干 预,落实企业投资的自主权,强化事中和事后的监管。
第五,将化解产能过剩和鼓励企业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全球产业变革和国内工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推 进对外开放,利用各类经济合作平台,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产业合作,支持国内企业在海外靠近市场、靠近资源的地区投资,引导产能过剩行业向外有序地转 移,积极推动优势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
“当然,对产能过剩我们化解的渠道有几个方面,不是一味地去关闸,因为已经形成的产能也是财富,不能简单地都关掉。”苏波说,“要转型升级一批、转移一批、重组一批、最后淘汰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