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打算
近年来,海西州依托太阳能资源丰富、建设条件较好、开发利用空间大的优势,积极吸引新能源产业项目投资,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发展现状
(一)规划建设情况。按照“到2015年底形成4000兆瓦光伏装机容量、300兆瓦光热装机容量、700兆瓦风电装机容量;力争将柴达木建设成全国最大的光伏产业发电基地,将格尔木建设成全国光伏示范城,将德令哈建设成柴达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全州新能源短期发展目标,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规划》(送审稿)、《青海省海西州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修编稿)、《青海省太阳能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青海省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为指导,海西各市、县、行委正在编制更为详细、符合地区实际的地方新能源发展规划,同时积极开展格尔木东出口、德令哈西出口等新能源发电园区开发利用规划工作。
(二)太阳能产业发展情况。光伏方面,海西光伏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正在积极打造国家级柴达木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已基本形成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大型并网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目前光伏产业已初具规模,尤其在太阳能发电方面已取得突破进展,形成以黄河上游、中广核、国电、国投、大唐等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光伏企业集群。截至2013年底,建成光伏发电项目89个,总容量为2073兆瓦,满发状态下可实现发电量30.7亿千瓦时,累计实现光伏发电量26.38亿千瓦时。光热方面,海西光热产业起步较早,初期为户用式太阳能热水器应用,目前太阳能热发电成为全国领先示范地区。开建并网光热电站1个,总容量50兆瓦,已建成10兆瓦。获准开展前期的并网光热电站项目2个,总容量150兆瓦。中广核集团获准开展光热发电示范项目1个,为德令哈国家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试验基地项目。制造业方面,已积极同多家国内新能源先进设备制造企业洽谈,日晶光电在德令哈建设100兆瓦的光伏设备制造项目计划今年投产。
(三)风能产业发展情况。海西风电产业起步较早,受资源和电网制约,发展缓慢,目前只在风能发电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以国投华靖、三峡新能源、中节能、黄河中型、青海力腾等骨干企业为主体的风力发电企业集群。截至目前,获国家批准的风力并网发电项目30个,总装机容量1485兆瓦,已开工建设项目5个,总装机容量247.5兆瓦。建成高原风力并网发电示范项目1个,装机容量3兆瓦。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新能源产业链尚未形成,目前新能源产业具有规模的仅为并网发电项目,新技术研发和推广、运营管理等对外依存度过高,装备制造虽已落地但规模偏小、产业体系不完整。同时,较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需求,新能源基地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影响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二是新能源开发与电网规划建设配套不够,电网建设和地区吸纳新能源能力建设不能满足地区新能源发展目标。三是在未来发展中还存在区域智能电网建设、新能源投资平台建设、人才保障、资源优化组合等难点。
三、下一步打算。一是抓好建设,加强项目督查。做好新能源重点产业项目跟踪和服务工作,按制度每月及时了解新能源产业项目进展情况,督促企业加快在建项目建设,管好建成项目良好运行。同时,做好前期拟开工项目和储备项目的服务工作,落实项目建设必要条件,推进前期项目多开工、早开工,积极洽谈引进合作项目为下一步深度开发做实基础工作。二是完善措施,落实优惠政策。按照青海省太阳能、风能电站建设要求,积极落实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新能源产业优惠政策,明确全州太阳能、风能电站建设年度重点工作,督促项目业主加快光伏、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切实加强管理、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在建容量全部并网发电,保持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加强调研,协调解决问题。主动做好新能源项目服务工作,进一步调研全州太阳能、风能规划场地及重点建设项目,督促企业加快项目建设,积极协调,帮助解决企业发展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土地、环评、并网、安监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同时,加大“走出去”力度,积极参加新能源建设观摩会、新能源新产品推介会和政策及技术管理培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满足应对新形势下新能源管理工作的需求,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四是提高能力,推动基础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开发、分期建设原则,加快格尔木新能源示范城市、德令哈新能源发电设备制造和发电示范基地、大柴旦和乌兰新能源发电示范园区等规划编制工作进程,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新能源服务等配套行业的引进和壮大步伐,深化项目建设可操作性,提升园区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新能源产业间发展集聚度、互补性,尽早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力促新能源产业成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新兴产业和重要支柱。做好电源建设工作,推进格尔木、德令哈、鱼卡重点电源建设项目建设进度,为新能源发展提供电源支撑;针对新能源产业进入快速建设期的实际,充分考虑海西新能源发电的并网、输送和收购问题,加快电网配套设施建设,形成海西坚强的电网架构,力促海西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域内消纳能力建设,保障电力供给平衡,及时解决发电基地建设项目的接入送出问题,使新能源重点建设项目电力按计划发得出、送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