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9月26日电 题:“0利息0首付”的“美容贷”是如何诱惑消费者背上一身债的?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黄筱、庞梦霞
“先美丽,后买单”“0利息0首付变美丽”,这些充满诱惑的广告,吸引了不少想做医美却囊中羞涩的消费者。
“新华视点”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一些医美机构以低息甚至无息诱骗消费者办理“美容贷”,但实际上有的贷款利率高达百分之三十多,有的人变美未成却背了一身债。
“美丽无忧”的宣传下陷阱重重,学生是目标人群
一些医美机构往往用“超低价”的优惠广告吸引顾客:1元钱的小气泡深层清洁、脱毛体验价1元起、9.9元的祛痘套餐……原价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医疗美容服务往往标出“白菜价”,而当消费者走进医美机构时却被推销费用高昂的项目,再进一步推荐“美容贷”。
记者在浙江对多家医美机构走访调查发现,不少医美项目价格高昂,动辄上万元,几个项目做下来甚至会超过10万元,几乎每家机构都能办理医美项目贷款。
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的一家医疗美容医院的客服人员告诉记者,顾客有分期付款的需求,机构肯定会愿意牵线搭桥,帮助求美人士“花明天的钱,圆今天变美的梦”。
这位客服人员称,贷款1万元分12期付款,每个月支付的利息约80元至100元,分期时间越短利息越少。“我们是大医院,合作的都是正规平台。”她说。
记者调查发现,实际上,这样的“美丽”并非无忧。
四川的刘女士被低价医美项目吸引,在一家医美机构办了两年期的“美容贷”,做了“提眉手术+抽脂肪填充全脸”手术后出现两眼不对称等问题。在讨说法的过程中,医美机构不愿赔款,双方多次发生冲突,刘女士一边四处投诉维权,一边还得按月还贷款。
“被诱导办下‘美容贷’,后悔不想做了,却被医院告知要扣5%利息,可以维权吗?”此类求助信息在一些网络平台并不鲜见。
杭州市滨江区公安机关曾处理过一起报案,杭州一医疗美容诊所以“申请美容贷款支付手术费且无须还款”“贷款后有返利”“贷款逾期不计入个人征信”等虚假承诺为诱饵,诱骗多名受害人前往该医院办理贷款做美容。
今年3月,上海一位女士在一家美容机构免费体验美容项目后,被诱导办理了12万元贷款。之后仅做了一次项目,该机构就跑路了。
大学生是医美服务的一个目标消费群体。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按照2017年12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发布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规定,不得向无收入来源的借款人发放贷款,也就是说不能给无收入来源的大学生办理“美容贷”。但在巨大利益驱动下,部分贷款平台违规向学生群体放贷。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通过“借身份”的方式可以给学生贷款,或者直接绕过平台“借私贷”。他还表示,一些平台很乐意借钱给学生做医美,学生的社会经验和金融知识不足,很容易被低息、零息的宣传诱惑。“能在学信网查到信息的学生,贷款的利息基本是最高的。学生借钱还不上,可以找家长和学校,他们跑不了。”
当记者以学生身份咨询是否能够顺利获得贷款时,福州一家医美机构的面诊师说:“总会有小贷公司能办出来,这家不行就叫下一家来。”而某小贷公司负责人说:“有身份证号和手机号就可以。”
牟利伎俩:宣称低息实为高利,收取各种隐形费用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许多消费者投诉医美机构、消费金融公司隐瞒费用、高额利息、高手续费。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医美机构在宣传分期付款时,往往以低息吸引消费者,实际上利息远远高于国家规定贷款利率。有的平台甚至宣称0利息,实际上会收取各种手续费。一些贷款条件初看起来似乎很合算,但实际操作中,医美机构和金融平台往往以各种名目收取额外费用。
“有的平台向消费者宣传利率3%,如果该利率是月利率,实际年化利率超过36%,已经属于高利贷了。”福建谕维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李帆介绍,一些平台利用青年群体对金融知识不熟悉不了解的特点,宣传看似低息的月利率,实则已经违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今年初,消费者林女士投诉被某消费金融公司收取了“砍头息”。为了做医美,林女士于2019年7月办理了总额5万元的贷款,共分24期,每个月利息690元。
但是,除了上述利息,林女士发现,办贷人员通过手机端操作,还另外收取了所谓“灵活保障服务费”和“客户服务费”共计2000余元。林女士表示,除了办理贷款之外并未享受到任何服务,而且这两笔费用在纸质合同上未体现。
“这种情况很常见。”福州某医美机构创始人吴兵(化名)表示,金融机构收取的所谓各类服务费用,实际就是放贷前从消费者本金里面扣除一部分钱,通过隐形收费实现高额利润。
很多消费者吐槽被“美容贷”套路的遭遇:有的人本想做个几百元的光子嫩肤,却被推销下单购买几万元的美容项目。当消费者因高价犹豫时,推销员则展开攻势忽悠顾客办理“美容贷”。有的甚至直接拿起顾客手机操作,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办理了贷款。
有消费者投诉,在网上看到某美容店推出9.9元祛痘项目。到店后,店长说需要购买7000元的祛痘套餐才能治好,于是贷款购买了套餐。但一番治疗后发现效果不佳,店长说需要再交11000元买另外的套餐才能根治。
这位消费者表示,当时自己敷着面膜,是由对方拿走手机操作办理的11000元贷款。事后觉得被忽悠了,提出不做治疗退款,却被要求支付30%的手续费。
“美容贷”投诉多,多地重拳整治
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美容美发类投诉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2021年上半年16459件,同比增长60%,投诉量位居服务类投诉的第五位。其中一类集中问题就是诱导消费者办理美容网贷,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维权成本高。
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决定于2021年6月至12月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
6月初,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也发文倡议规范医疗美容相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要求金融机构不与任何不法医疗美容机构开展合作,不向任何不法医疗美容机构客户提供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
多地开展相关整治行动。浙江银保监局重申监管要求:严禁银行机构与无贷款业务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医美贷”业务,严厉打击涉及医疗美容行业“套路贷”的行为;加强对医美行业相关融资的风险管控,审慎把好准入关和贷后管理。
中消协提醒消费者谨慎选择“美容贷”,理性评估风险,认清自身经济状况、还款能力。签订网贷合同时,注意审查贷款合同中关于期限、贷款利率、逾期及违约金条款,防止被贷款机构以逾期违约等名目加重还款负担,不让他人代为操作。
“吴XX,通过网贷平台申请1000元贷款多次提醒未处理,若在24小时内未处理,由律师事务所统一打包报备到户籍地人民法院开庭处理,处罚滞纳金共计约13650元一并由你本人全部承担。”从曾经的吴姓同事网贷逾期至今的几年间,类似这样催收贷款的短信,福建的林先生已经收到了很多条,且短信发件人号码时常变换,难以识别和屏蔽。
《工人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尽管网贷与自己并无关联,借款人也未将自己设置为紧急联系人,一些无关的“熟人”仍然受到了被催收的困扰。
被催收困扰的无辜联系人
“除了短信,还有催收电话,通常问我认不认识借款人,让我联系借款人处理,不然就要走法律程序。”1个月数次的催收电话让林先生饱受困扰,“我有一次接到催款电话直接挂断了,结果刚放下手机就收到了几十条短信验证码轰炸。”
今年3月,来自湖南岳阳的黄先生向网贷平台借款7000元,约定分3期还款。在已归还前两期后,黄先生未能按时偿还第3期贷款。8月,其家人收到了催收短信以及律师函。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爆通讯录”“骚扰电话”“暴力催收”是针对网贷平台投诉的高频词。其中,“爆通讯录”相关投诉达4.5万余条。一些投诉者甚至称自己从不认识网贷平台所寻找的借款人,却被无端骚扰。而被催收的借款人则认为向亲朋催收自己的网贷欠款,极大影响了其个人声誉。
只因你在通讯录里
明明与网贷借款并无关联,为什么“熟人”会收到催收通知呢?
“您需要提供紧急联系人信息或手机通讯录,同时,您授权我们,在借款人失联、逾期等紧急情况时,向您提供的联系方式进行短信提醒、电话联系。”“平台可以使用用户提交或授权而获取的信息进行逾期账务提醒或催收等服务,如因此给用户造成不利影响,平台不承担责任”……一些网贷APP在注册时便将要求授权读取通讯录、可向无关的“熟人”催收写在用户协议中,若用户点击“不同意”,网贷APP则“无法为您提供服务”。
某网贷平台客服人员证实,使用借款业务必须经过授权环节,如果正常还款则不会对借款人及联系人造成影响,而一旦借款逾期未还,平台则有可能对通讯录中的联系人进行催收,以促使借款人尽快还款。
对此,北京星竹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郝旭东表示,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除了需要经过被收集者同意外,还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根据《移动互联网应用基本业务功能必要信息规范》规定,金融机构为了在借贷人逾期不还款时进行催款,可以要求用户手动输入两位紧急联系人信息,而不应强制读取用户的通讯录。网贷APP不得因用户拒绝授权收集无关或过度信息而拒绝提供服务。
骚扰无关的“熟人”是非法催收
北京锦钟律师事务所律师聂洋城认为,向未被设置为紧急联系人的通讯录联系人频繁发送催收短信、拨打催收电话的行为,可以认定为非法催收行为。
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公约早已对向无关第三方催收债务的行为做出了约束。如《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规定,债务催收不得骚扰无关人员,不得向债务人外的其他人员透露债务人负债、逾期、违约等个人信息。
聂洋城解释说,借款人向网贷平台借款,与平台形成借款合同关系。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因借款人未能按时还款产生的纠纷,应当由网贷平台和借款人协商解决,而不应该牵涉到与之无关的第三方。他建议,若无关的“熟人”频繁收到催收短信或电话,可保留有关证据,如催收短信截图、催收电话录音,必要时向中国互联网金融举报信息平台投诉举报。
“除金融从业机构外,外包催收公司也应被纳入行业自律的范围之中。行业应通过责令整改、警示约谈、公开通报批评、强制培训教育等自律管理措施约束违规催收行为。”郝旭东说。
本报记者 时斓娜《工人日报》(2021年09月27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