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形形色色的手机App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手机App广告却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53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7%受访者对手机App广告感到困扰。具体而言,误触跳转到第三方App或网页(64.0%)、“跳过”或“关闭”按钮小(63.5%)等问题让受访者最为困扰。65.3%受访者希望放大“跳过”“关闭”等按钮。
93.5%受访者感觉手机App广告多
调查显示,93.5%受访者感觉手机App广告多。92.7%受访者对手机App广告感到困扰,其中十分困扰的占33.9%,仅有7.3%受访者表示“很少有困扰”和“没什么感觉”。
90后吴叶聪(化名)表示最厌烦的是手机开屏广告,“每次打开都会有不同的广告跳出来,比如商品推荐、明星代言、App推广,虽然只有几秒,但也觉得浪费时间”。
什么样的广告最让你困扰?62.0%受访者认为是App内部浏览界面广告,53.2%受访者觉得是App开屏界面广告。其他还有:视频App暂停时(45.8%),视频播放过程中(51.7%),视频页面悬浮广告(48.1%),会员专属广告(16.6%)等。
王琳(化名)平时喜欢刷剧,她发现,现在有的App在视频暂停时,会把观看的视频缩小,把广告放大,如果想要继续播放,只能点那个小框的视频,触碰到其他地方都会进入到广告页,“比以前麻烦多了,非常影响体验”。
受访者认为误触跳转到第三方App或网页最让人困扰
手机App广告给你带来哪些困扰?调查显示,64.0%受访者反映是误触跳转到第三方App或网页,63.5%受访者表示“跳过”或“关闭”按钮小,52.8%受访者认为是误触直接下载广告App。
大学生李佳妮(化名)反映,“开屏界面的‘跳过’按钮很小,如果不仔细去点,大概率会误触。而且很多App还会设置虚假的‘跳过’或‘关闭’按钮,你以为能跳过,却直接点开了”。
80后彭慧(化名)对此深有体会,“前段时间,家里老人抱怨手机变卡,打开后发现,手机里装了近百个App,老人自己都不清楚什么时候下载到手机里的”。她只能帮忙一个个删除,“年轻人都没什么办法,老年人更容易‘中招’了”。
调查中,32.1%受访者表示虚假宣传、不良广告普遍。
彭慧在浏览一些App时,经常会看到借贷、交友等广告,她对此比较担忧,“现在网络上未成年人很多,对广告的辨别能力有限,而且他们的好奇心比较强。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加以引导,很容易对未成年人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受访者的其他困扰还有:无法完全屏蔽或关闭(58.1%),进入App等待时间长(51.0%),担心个人隐私遭到泄露(22.8%)等。
96.6%受访者认为需要规范手机App广告
调查显示,96.6%受访者认为需要对手机App广告进行规范。具体说来,65.3%受访者建议放大“跳过”“关闭”等按钮,60.0%受访者觉得应完善手机系统,禁止随意安装App。其他还有:提供个性化广告推荐关闭入口(55.8%),缩短进入App等待时长(47.3%)。
调查中,44.2%受访者认为应提高App违法成本,加大惩罚力度,40.3%受访者建议相关部门加强整治,规范广告内容和投递方式。
吴叶聪觉得,商家投放广告是为了扩大自身影响力或吸引更多用户,平台则是为了从中营利,本身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但却忽略了用户的实际体验。如果不加以规范,一味地强迫用户观看,长久下去势必会对平台口碑产生负面影响。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督促平台方对问题进行整改。同时平台也应该承担起广告审核的责任,如果出现问题平台方也需承担责任。
近来工信部持续开展App专项整治。工信部官网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开屏弹窗信息用户投诉举报数量环比下降50%,误导用户点击跳转第三方页面问题同比下降80%。
最近几天,李佳妮发现有些App的开屏广告确实不见了,但多数App还是有,而且App内部浏览界面的广告并没有改观,“希望进一步加强整治,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志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读了贵报7月21日评论《对App围猎用户时间应依法“反围猎”》,深以为然。现在各类手机App总喜欢给用户发消息或者推出“优惠”活动,看似是福利,其实是一个越陷越深的陷阱,消费者耗时耗力,最后一无所得。
这些App运营方有意设置目标金额诱人、奖品丰厚的任务,吸引用户参加。用户误以为只要自己多刷刷视频、多拉人点赞或多走几步路,就能顺利完成领取奖品。可是当用户投入到App的游戏互动中就会发现,游戏任务难度越来越大、进度条也越变越慢,变成一个消磨时间的无底洞。
App用狡猾的手段收割了用户的时间,赚取了用户黏性,需要有明确的条文法规对App运营商的营销行为进行合理规范。除此之外,消费者也不能坐以待毙,应对App的“反围剿”,用户完全大有可为。
例如,在手机自带的消息通知设置中关闭某些App的提醒,避免在看手机时被突然弹出的消息打扰;也可以取关一些App的微信公众号,避免重复的广告推送和信息冗余。App收割用户的时间,也在不断试探人性的弱点,消费者还应时刻警惕,避免成为商家的“猎物”。
上一篇:“网赚”为饵 诱青少年“下水”
下一篇:自热方便火锅安全吗?